他用最殘酷的實驗毀滅了幾代猴子的一生,卻也挽救了無數人類嬰兒!

一般人看來,實驗動物最慘的下場莫過於淪為手術台上的解剖樣品,或是服下效果不明的藥物,死於非命。但事實上,動物最怕的或許不該是生理實驗,而是心理學實驗。身體上的傷害生或死就是一刀的事。然而心理的創傷卻能伴隨一生,讓它們懂得什麼叫做生不如死。(source: toutiao)在上個世紀,就有一位名為哈洛的比較心理學家,用殘忍的手段摧毀了幾代恒河猴的一生。靠著這些犧牲了的猴子,他從學術界的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美國最熾手可熱的科學家。(source: toutiao) 哈洛與他的恒河猴他對恒河猴所做的一切,毫無疑問是殘酷的,也一直備受爭議。因此他也被列入20世紀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是PETA(善待動物組織)最討厭的心理學家。然而,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能這麼殘忍地對待那些猴子時,他總是直截了當地說:我鄙視貓、討厭狗,更別說是猴子了,我對這些實驗動物毫無感情。而且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冷酷的實驗竟與“愛”有關,並徹底顛覆今後的育兒方法。(source: toutiao)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與猴子的接觸,是偶然也屬必然。1930年,他從斯坦福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便被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聘為教授。那個年代,心理學正經歷著從純理論的學科轉變成為“真正的科學”的階段。通過控制環境和變量,老鼠是最常被用於實驗、研究學習行為的動物。例如我們熟悉的斯金納,便是以研究老鼠出身並成名。而我們的主角哈洛的老本行,也是研究老鼠。(source: toutiao) 斯金納的老鼠箱但好巧不巧,哈洛剛當上教授,學校就把原來的老鼠實驗室給移除了。迫於無奈,他也只能重新物色新的實驗動物。那時他就發現,動物園中的猴子,可比怎麼教都不會的老鼠要聰明得多。所以他才在一座廢棄廠房中,建起了一座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室,從此與猴子結緣。(source: toutiao)剛開始哈洛博士只是想研究猴子的學習行為,但很快便出現了一個讓他費解的現象。那時為了防止猴子生病傳染,他特意將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開,並實行一猴一籠的隔離餵養。這種飼養方式也叫做產婦剝奪,意在讓靈長類動物早日適應逆境(有爭議的)。哈洛本人也認為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猴子,要比自然條件下更健壯。(source: toutiao) 一籠一猴然而這些幼猴們是吃住無憂了,但哈洛卻發現了這些小傢伙極其不對勁。它們經常性地目空一切,神情呆滯地望向遠方,還特別喜歡吮手指。當哈洛重新把小猴子們聚在一起,它們竟手足無措地不懂得如何相處。(source: toutiao) 除此之外,這些幼猴無一例外的對鋪在籠中的毛巾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它們喜歡抱著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而且當哈洛想換掉臟掉的毛巾時,猴子們都產生了劇烈的反應,四處亂竄並尖叫。(source: toutiao)這種情形讓哈洛感到非常奇怪,這不科學啊!因為當時主流的心理學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對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而且要在母親解決了子代更重要需求(比如飢餓、飢渴和避免痛苦等)的前提下,嬰兒才會對母親產生依戀的情感。這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重要的理論—— 需求減降論。(source: toutiao) 需求減降論的提出者克拉克·赫爾無論是動物也好,人也好,都會更加依戀那個給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顧者。換句話說,就是“有奶才是娘”,沒有奶孩子也會分分鐘翻臉。但是哈洛撫養的這群小猴子,對不產奶的毛巾竟產生了依戀,這又如何解釋?(source: toutiao) 約翰·華生(記住這個人,後面還有他的戲)而且那時候許多育兒專家都警告父母,千萬不能溺愛孩子。例如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華生(Watson John)就在他1928年的暢銷書中,羅列了溫情過剩導致嬰兒成年後的各種問題。他提議,盡量少的親吻和擁抱孩子,更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的大腿上。(source: toutiao)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親一下額頭。這就是統治了一代美國育兒實踐的“哭聲免疫法”思想。如果這個育兒方式是錯誤的,那該有多少人類小孩受到傷害?(source: toutiao) 帶著這些疑問,哈洛設置了一些列實驗。他給猴子們製作了兩種類型的“假”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網製成的“鐵絲媽媽”,另一個則是覆蓋著軟墊的“絨布媽媽”。這兩個媽媽的身體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內部都裝有能提供熱量的溫暖燈泡。但不同的是,“鐵絲媽媽”的胸前會裝有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而“絨布媽媽”則沒有。(source: toutiao) 鐵絲媽媽與絨布媽媽如果傳統的需求減降論是正確的話,幼猴們肯定會對有奶的“鐵絲媽媽”產生依戀。因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這才能解決最重要的需求 —— 飢渴。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是的,“鐵絲媽媽”失寵了。(source: toutiao)剛開始,所有幼猴都會與兩隻人工母猴有接觸。但過了最初幾天的調適期後,這些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沒有乳汁的“絨布媽媽”。只有當感到飢餓時,小猴子們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一小會。一吃飽,它們便迅速地回到“絨布媽媽”的身邊。(source: toutiao) 鐵絲媽媽身上一秒都不想待後面哈洛還設置了第二個實驗,他把一些能夠製造巨響、造型可怕的敲鼓機器人放進籠中。他想看看在驚嚇之下,小猴子會作出怎樣的選擇。當時小猴子們果然被面前的“怪物”嚇得大驚失色,並毫不猶豫地奔向“絨布媽媽”,用盡力氣抱緊她。就像能從“絨布媽媽”身上尋得保護與安慰一樣,小猴子們都慢慢平靜了下來。(source: toutiao) 被“怪物”嚇壞的小猴子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鐵線媽媽”待過的猴子,也會優先地選擇“絨布媽媽”。而且就算把“絨布媽媽”拿走,這些小猴子也不會選擇餵養牠長大的“鐵絲媽媽”。它們反而是趴在窗口上眼巴巴地看著“絨布媽媽”,或是直接蜷縮在地上直瑟瑟發抖。(source: toutiao) 小猴受到驚嚇後趴在窗邊看絨布媽媽這個經典的實驗直接證明了,愛的一種重要變量是“觸感”,與有無食物來源無關。這個實驗,在我們今日看來彷彿有點多此一舉,因為誰都知道要多給嬰兒關愛。但在那個年代,哈洛的實驗卻真實地帶來了一次育兒概念的改革。這與過去倡導的只要餵飽孩子就行,“不要溺愛寶寶”的育兒概念是完全相悖的。身體上的親暱與接觸,對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source: toutiao)約翰·華生在拿嬰兒做“恐懼反射”實驗例如前文提到的擔憂母愛過度的約翰·華生,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貫徹自己的理念,讓他們戒斷“母愛”。然而真應了那句“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華生的3個孩子成年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他們多次試圖自殺,大兒子才30歲就自殺身亡。(source: toutiao) 如果沒有哈洛的實驗,這種錯誤的育兒理念將會一直錯下去,多少嬰兒的人生被毀更是不得而知。在哈洛發表了聲明之後,許多孤兒院、社會服務機構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調整育兒方式。例如現在醫生就知道,新生嬰兒一出生最好就拿到母親懷中,而不是一直扔在保育箱。而孤兒院也懂得,給孩子餵奶最好還要抱起棄嬰,多與他們互動。(source: toutiao) 然而,哈洛的殘酷實驗可沒那麼快結束,猴子們也沒那麼快得到解脫。因為實驗的幾年後,哈洛發現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長大的小猴子,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反常的性格。當哈洛把這些猴子移除隔離的籠子,放歸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source: toutiao) 除了呈現出明顯的孤僻、抑鬱和自閉等症狀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現了強烈的自殘性和攻擊性。它們會對周圍一切抱有敵意,還經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願意停下,有的猴子甚至將整隻手臂都咬下。此外這些猴子中,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交配能力,有超過一半的母猴不能正常交配。(source: toutiao) 一隻猴子在啃咬自己的四肢自殘然而看著這些痛不欲生的猴子,哈洛想到的卻是另一個更殘忍的實驗 —— 它們是否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童年有創傷的母猴並不願意交配,怎麼為人母?就算是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母猴們也會拼命抵抗,使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於是,哈洛便給它們特製了一個“強暴架”。(source: toutiao) 在霸王硬上弓的情況下,這些母猴紛紛受孕,最後共產下了20隻幼崽。然而,這些母猴中有7只對自己孩子表現冷漠、臍帶剪短後便不再理睬小猴;有8只則極其暴力地毆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殘忍地殺死幼猴,其中一隻幼猴是頭骨直接被咬碎死亡;(source: toutiao) 母猴把幼猴按在地上這20隻母猴中,只有一隻是極其笨拙地嘗試著給自己孩子餵奶。這個實驗結果如果類比到人類身上,結論幾乎是絕望的。彷彿像遺傳一樣,那些從未曾得到過母愛的人,也被證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撫養後代。(source: toutiao) 如果說哈洛以上這個實驗雖殘忍但尚且影響巨大,那麼他後面的實驗就開始走向極端了。在1960年代,生物精神醫院的興起,再加上他當時身患抑鬱症,於是他便選擇在猴子身上測試抗抑鬱藥物的作用。所以在他手下,一大批幼猴的生存目的,就是為了試藥而被盡情的摧殘。(source: toutiao) 絕望之井當時他弄了一個漏斗型的小黑屋,把猴子常年倒吊在裡面,底部有個容器可以獲取食物。剛開始猴子會不斷地順著峭壁往上爬,但發現無法逃離後,便開始孤獨絕望地安靜下來。哈洛稱之為“絕望之井”,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猴子精神崩潰,呈人類抑鬱症狀。但哈洛試過許多藥物和利用集體生活對猴子進行治療,效果都一般。然而這種研究人類抑鬱症的動物模型,也被流傳了下來,一直為人類服務。(source: toutiao) 原本是研究愛的實驗,卻需要用如此殘忍的方式進行。而哈洛也從來不否認自己的實驗是殘酷的,但他對此也不曾後悔過。哈洛曾說過:如果我的論文能拯救人類孩子的話,即使用再多的猴子也並不為過。在採訪中,他甚至直言不諱地回答:我鄙視貓、討厭狗,更別說猴子了,我對這些實驗的動物毫無情感,我只需要他們幫我發論文。(source: toutiao) 人類的科學史上,不就是用動物的屍體堆起來的嗎?既要有同情心,又要科技發展, 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命題。帶著同情心去做殘酷實驗,或許才是最痛苦的選擇。只是這些實驗對猴子們來說是噩夢,但對另一群大猿卻是救贖。

 哈利·哈洛(英語:Harry F. Harlow,1905年10月31日-1981年12月6日),美國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辨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他動物的智力水準。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哈洛以研究嬰兒時期養育者關係、依賴關係、社交孤立為重心。哈洛剛剛開展他的學術生涯的年代,大部分心理學家在人際關係上的看法都以行為主義的思想為圭臬,哈洛的實驗卻肯定了安全感、愛、親密關係等概念的重要性。哈洛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工作。以提出人生的五層需要而馳名的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跟哈洛工作。哈洛在實驗裏常常使用恆河猴,包括一些殘酷的實驗:將年幼的恆河猴在單獨隔離24個月之久。有些動物權益者非常反對哈洛的做法;有人認為這系列的實驗激發了美國動物權益運動。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katy小編在Ifunny趣味新聞分享的瘋新奇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Ifunny趣味新聞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宅男女生活並分享這篇「他用最殘酷的實驗毀滅了幾代猴子的一生,卻也造福了無數人類嬰兒!」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ference:toutiao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