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臭豆腐榮登BBC 記者報導「吃不飽的島嶼」:除了三餐還要加消夜…
台灣美食享譽國際,夜市小吃更是許多外國遊客來台的必訪行程之一。住在台灣的外國記者「Leslie Nguyen-Okwu」,在造訪了寧夏夜市的「里長伯」臭豆腐之後,便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刊登專欄報導,記錄這個令外國人退避三舍,但台灣人卻趨之若鶩的傳統美食,並介紹了在夜市背後,其文化傳承的意義。
▼記者Leslie形容臭豆腐是「醃漬蔬菜床上的油炸發酵豆腐」,雖然聞起來像「密閉空間裡刺鼻的玫瑰味」,但還是吸引了大排長龍的饕客。
▼台北寧夏夜市 - 【里長伯臭豆腐】
自稱為「臭王」的第三代老闆,在報導裡接受訪問時表示:「每家夜市小吃攤的背後,都是廚師們孜孜不倦的勤奮,以及一代代對於延續傳統的堅持。而這些美味的食物,更是來自於店家傳承的用心。」
▼「Leslie Nguyen-Okwu」發表在BBC旅遊版的文章寫道:「在台灣的夜市,這裡有鮮搾的甘蔗汁、煎台上滋滋作響的蚵仔煎、燒炙的火焰牛排、甜在心頭的珍奶,還有肥短可愛的烤香腸。這些都是在露天的攤子上、在那些飢腸轆轆、口水都快要流下來的客人們面前現點現做,光是看著烹煮過程,都能讓人愉快起來。」
▼專研台灣飲食文化的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玉箴」則說:「『宵夜』一詞其實在9世紀的唐朝就已經出現了。原本是用來形容晚上眾人聚在一起、小酌作詩這個「消磨夜晚時間」的動作,頗具詩意。之後「宵夜」的含意不斷延伸,時至今日更是已深入台灣主流文化,也反映出台灣人日漸晚睡的習慣,成為不夜城的社會現象。」
▼陳玉箴副教授還說:「如果讓我形容台灣的夜市,我會說『熱鬧』。」正是因為愛「熱鬧」,台灣人總是在拜拜之後,習慣呼朋引伴一起去吃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夜市和深夜美食,都會集中在廟宇附近。就連在很小的鄉村,熱鬧的夜市也是常見的風景。
台灣文化相當多元,且由於曾被荷蘭、西班牙及日本殖民所影響,再加上1949年國共內戰之後,中國大陸的美食與文化也被帶進台灣,這才造就了台灣美食王國的稱號。記者Leslie是這麼形容台灣的:「如果說紐約是不夜城,那麼台灣就是消夜城,感覺在這兒永遠都會吃不飽、吃不夠。」還真是貼切呢~
來源:BBC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