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特展 盼社會理解助就醫

[img][/img]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20歲的小星有時會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作出奇怪的舉動,同學們因此對她投以異樣眼光。這樣的狀況讓小星感到害怕、混亂、困惑,幸好有家人的陪伴、帶她主動就醫,讓她在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後,積極穩定接受治療,與症狀和平共處。 
這是今(107)年12/10至12/14於臺中市政府文心樓中庭展出的「思覺失調症特展」繪本故事內容,改編自美國的真實病友故事。其實,臺灣也有許多和小星一樣的病人,有些病友卻因汙名化、害怕他人異樣眼光而耽誤就醫時機。
思覺失調治療進步 服藥能回歸日常生活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明,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 ,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現今醫療發達,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回歸家庭。 
錯誤迷思作祟 5成患者不敢就醫 
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2017年調查 ,大眾對於疾病仍有錯誤迷思,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近5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得知罹病、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對自己不利、求職時曾遭拒絕或歧視。另外更有約5成病友因罹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其社交生活。 
社會對思覺失調症常見汙名化如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病人、家屬蒙羞,甚至會阻礙就醫。 
媒體汙名化嚴重 醫師籲社會友善包容 
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偶發個案往往被媒體誇大渲染,其中多未確診,更未接受治療。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因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他強調,犯罪行為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罹病不代表是不定時炸彈、或有暴力傾向。 
患者只要經過積極治療後,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加上持續性的社區追蹤與復健治療更能有效提昇病患的職業功能與社交能力,研究發現5成病友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成能從事全職工作 !呼籲患者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更應用友善、關懷眼光以對。
以展覽為起點推動疾病去汙名化 鼓勵親友陪伴就醫 
為促進民眾認識思覺失調症,台灣精神醫學會攜手康復之友聯盟,推出「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於12/10在臺中市政府文心樓中庭正式展開為5天的展覽,免費入場,歡迎民眾前往觀展。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生活在幻覺與妄想等病症下、備感壓力,很需要親友的陪伴,但污名化卻阻礙其社交生活,讓他們在對抗疾病時孤立無援。若有親友為病友,請鼓勵其就醫,給予陪伴與支持,這也是協助病友積極治療很重要的一環。正確認知思覺失調症,能消弭社會大眾的偏見與疑懼,也讓病人與家屬在更多的支持與鼓勵下,能有接受治療與復健的勇氣與信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5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