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珍奶」讓紐約時報緊急連換三次標題?全因「文章讀起來不太舒服」:Columbusing!
當我們為了一杯奶茶苦苦排隊等待時,珍珠奶茶在國外也成為了飲品界寵兒。眼看著連鎖奶茶店越開越多,美國《紐約時報》也趕緊跟風,寫稿介紹珍珠奶茶的火熱潮流。沒想到,這篇文章卻因為對珍珠奶茶 " 用詞不當 " 而被網友炮轟。「異國」「小眾」「非主流」…… 這些看起來正常的詞語為何招來負評?
這篇名為《你的茶裡有汙點?那就對了》(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 ’ re Supposed to Be There)的文章以紐約曼哈頓一家成立於 2011 年的奶茶連鎖店為切入點,介紹了當下奶茶的潮流趨勢。但細心的讀者總覺得,有些用詞看起來有種 「不適感 」。
作者在標題中用 「汙點」 來形容奶茶裡的芋圓,表示 「 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 …… 在幾年前被衝上了美國海岸」、並稱 「這股異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異國、挫敗、主流,這 3 個詞語的組合讓網友們心生不滿:這不是在暗示白人才是美國 「主流」,而所有來自非白人國家的食物和習俗都是小眾和外來者?
▲網友直接將有爭議的句子標註為 " 種族相關 " 並舉報。
▲網友 Ahmed Ali Akbar:「《紐約時報》在 2017 年才報導了奶茶店,還把奶茶稱為來自遠東的異國斑點新潮流。」
感到畫風走偏的《紐約時報》趕緊跳出來感謝讀者的盛情反饋,並把標題從換成了《珍珠奶茶,摯愛小眾走向美國主流》(Bubble Tea, Long a Niche Favorite, Goes Mainstream in the US),隨後又換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數量持續增長》(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 ’ s Popularity)。
《紐約時報》表示,文章最初只是想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這個話題,吸引讀者。不過,在現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這個尺度很難把握。如果《紐約時報》想讓報刊繼續介紹這些被主流文化認為是「外來」的食物,就要求作者在撰稿時更加「換位思考」,從大局角度出發,否則就有指代文化之嫌。
姍姍來遲的異國美食「新大陸」
除了對作者的用詞不滿,作者好似剛剛發現「珍珠奶茶」的語氣也引起網友熱議:「我 2002 年就喝著奶茶壓馬路了,你們真的不知道?」不過就像很多報刊一樣,《紐約時報》有著對非白人或是非美國食物驚訝的傳統。Quartz 網站整理了一份它的「異國美食探索日誌 」,並用一個詞來總結—— "Columbusing"。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人們真的需要一個多元化的編輯團隊。
▲ "Columbusing" 的意思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新事物(其實早已經存在很久),並認為它是匪夷所思的外來者。
食物:拉麵
出現時間:18 世紀的日本
報導時間:2004 年
引用原文:拉麵?你是說那個裝在塑膠袋裡的乾麵條和粉末狀的湯?
食物:韓國料理
出現時間:很久很久以前
報導時間:1999 年
引用原文:「泡菜,韓國料理的靈魂食物,紐約人大多在沙拉店見過它。」
食物:越南三明治
出現時間:1950 年左右的越南
報導時間:2009 年
引用原文:「它們很有故事,口味豐富又充滿矛盾感,讓其他任何三明治都黯然失色。」
食物:越南米粉 Pho
出現時間;19 世紀
報導時間:2003 年
引用原文:「社會歷史學家 Huu Hgoc 認為,越南米粉是全國為自主權奮鬥的象徵: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當抵抗法國和美國的戰爭陷入困境時,越南人一直通過製作和享用米粉這一民族原創食物,來表達自我。」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