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找房子,沒有房子找你」不知情的人才會炫耀自己住在時報廣場...

好萊塢明星大紅大紫後喜歡到紐約百老匯演個一季舞臺劇鍛鍊功力。舞臺不若螢光幕可靠剪輯特效掩蓋缺失,忘詞就是忘詞,走音就是走音,若能通過此等考驗,儼然證明自己是實力派而非花瓶一枚。 百老匯其實是一條貫串曼哈頓頭尾的大道,也是島上少數蜿蜒曲折的道路,在十四街、二十三街和三十四街三條主街分別與南公園大道、五大道和六大道交會,形成聯合廣場、麥迪遜廣場及先鋒廣場。 到了四十二街則和七大道交錯構成時報廣場,紐約主流劇院以之為中心座落周邊,從四十街一路延伸到五十四街擴張成所謂「劇院區」,「百老匯」也因此演變成紐約劇場的代名詞。 然而不論上演戲碼紅遍全球,這些劇院一個個都蜷縮在中城的狹窄街道,外觀除了招牌閃爍,其餘毫無廳堂氣派可言;內部即便散發出些許老劇院的風華韻味,裝潢仍嫌陳舊過時;座位安排也明顯密集擁擠,規模完全不能和林肯中心相提並論。 此外,也不是每一齣百老匯舞臺劇都讓人拍案叫絕,有的故事俗濫老套看得呵欠連連,有的對白冗長沉悶毫無亮點,有的曲目難以入耳恨不得立刻離開現場...喜愛「高級藝術」的友人因此批評百老匯一如庸俗的大眾娛樂令他不敢恭維,和粗製濫造的電視肥皂連續劇其實沒什麼差別。 而看戲必經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也被紐約客戲稱為「時報恐怖」(Times Scare),無時無刻充斥觀光客走走停停,沿路廣告霓虹璀璨耀眼卻浮誇空洞,周邊店家更只有毫無特色的大型連鎖和紀念品店,擺明只賺觀光財。不要談平日沒事,就連跨年紐約客也不會到時報廣場倒數,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我和友人去觀戲時也會特別繞路,免得人擠人壞了興致。 時報廣場從來不是曼哈頓最迷人的街區,在紐約犯罪率最高的七〇、 八〇年代毒蟲流鶯橫行,謀殺強暴樣樣來,直到九〇年代才隨着整體治安改善而成為今天「世界的十字路口」—搭乘夜班飛機俯瞰曼哈頓,劇院區如顆發亮的鑽石光彩奪目。 但時報廣場擁擠喧鬧仍是不爭的事實,周圍除了劇院和辦公大樓就是飯店,因為只有短暫停留紐約的人才會想落腳四十二街與七大道。而在「只有你找房子,沒有房子找你」的曼哈頓,劇院區的房租也因此相對低廉,不知情的人才會炫耀自己住在時報廣場。 時報廣場再恐怖,音樂劇再通俗,百老匯還是在演藝界有特殊地位。不論是舞臺出身又回鍋的休傑‧克曼,還是拿下奧斯卡後首次挑戰的湯姆‧漢克斯,都曾在百老匯現場擔綱演出,企圖讓演技更上一層樓。我也幸運地在友人搶到票下,一睹過馬修‧波迪克和布萊恩‧科蘭斯頓本人的風采—後者當年還拿下音樂劇界的奧斯卡「東尼獎」最佳男主角,身為影集《絕命毒師》戲迷的我也曾在劇院外痴痴等候他出現,最後順利得到簽名與合照。 但百老匯也並不總是張開雙臂迎接好萊塢。電影《鳥人》的男主角因拍攝漫畫英雄動作片走紅,沉寂多年後試圖藉由自導自編自演舞臺劇東山再起,結果被尖酸刻薄的《紐約時報》劇評直指他只是想靠百老匯進行宣傳操作的「明星」,而非真正的「演員」。《鳥人》也將百老匯的後場角力一一搬上檯面:製作人賭上身家財產籌措資金、經紀人宣傳手法無所不用其極、小牌演員為了出頭滿腹委屈、《紐時》虛偽劇評字句操一齣戲生殺大權...。百老匯絕對不是像時報廣場表面那樣繁華絢麗,反倒如同劇院外的街角暗巷一般骯髒複雜。   本文節錄:【紐約學】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黃致鈞 臺北人,紐約客。從小以藝術與空間感見長,大學卻主修寫作批判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後又取得量化實證的紐約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現替英國老牌雜誌撰寫研究報告維生。自許成為知識分子,以四海為家。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