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網路恐被退學 親子共治擺脫失調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科技發達,手機與上網已是大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許多人花費大量時間打電玩、逛網站、與人聊天。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11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已經正式將「電玩失調」(或稱為遊戲障礙)定義成一種疾病。2018年國衛院首次進行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發現,台灣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高於西方國家的1%。
沉迷網路影響課業 父母與小孩同治療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表示,近年因網路遊戲或網路不當使用,而求診身心科的患者漸增。曾有名高三男學生,由家長陪同看診,因男學生不論在家或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沉溺在網路遊戲中,造成課業表現不佳,甚至被記過恐被退學。經進一步了解發現,夫妻長期意見分歧時有爭執,對彼此也產生不滿,更難對小孩有一致的約束目標,高三生藉由電玩來逃避凝重的家庭氣氛。
男學生除了「電玩失調」,也有輕度憂鬱症,在遊戲中相當投入,覺得這是他可以掌控的世界,包括掌控「玩遊戲」這件事,因此形塑想玩就玩的態度。男學生經過心理治療,認知玩電玩只是紓解壓力的一種形式,應學會掌控生活,醫師也協助他在不被指責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同時進行伴侶諮商,管教態度較趨一致,也能和小孩達成共同約定。經治療後,男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狀況改善,也順利畢業。
重視親子溝通 電玩失調以心理治療為主
粟寧醫師表示,大部分「電玩失調」個案,可能合併其他身心狀況,比如憂鬱症、社交焦慮症、過動症等,藉電玩紓解自己情緒困擾或人際壓力。此外,由於現今社會多為雙薪家庭,加上工時長、壓力大,親子間相處陪伴越來越少,電玩反而變成子女情感上的寄託。
粟寧醫師認為,適當的電玩是娛樂或是社交話題,建議家長不需刻意禁止,但應多了解小孩的遊戲內容,增進親子溝通,並抽空和小孩討論玩的時間、頻率等,避免過度沉迷。如發現難以控制遊戲時間,且程度已超越其他興趣或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課業、工作、人際關係,則可找醫師進一步評估。假如已經「電玩失調」,應考慮儘快治療。目前「電玩失調」治療研究尚不多,通常會以心理治療為主,再依照個人及家庭狀況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應與醫生妥善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延伸閱讀】台廠學名藥有何重要? 慢性病醫師這樣分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61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