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現象」啟示錄(中)

在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實驗室內,學生們在上實驗課。 大 中 小 也許是大自然不想輕易就讓人類掌握所有的奧秘,在科技無人區裡儘管有神奇的物象和夢幻的色彩,但通往那裡並沒有坦途,只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勇士,才能蹚出新路,看得見風景。低首蹬足,兩頭牛奮力要扭轉背負的偌大地球。根據新華網報導,在中國大陸科大校園草坪上,安放著一座畢業生贈送的「孺子牛」雕塑。這座雕塑如今已成為科大人的「精神圖騰」。科大人將骨子裡追求卓越、攀登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通過這個雕塑進行了含蓄的抒發─沒有核心科技的支撐,一個國家就沒有脊梁;沒有關鍵技術的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就不會有後勁。科大自創建起就勇闖「中國大陸科學無人區」,再到探索「世界科學無人區」,從攻克「兩彈一星」、籌建同步輻射加速器到研究鐵基超導,發射暗物質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大人將科技創新突破與國家發展命運緊密相連,一次次向科技前沿進軍,始終解答著時代對科技的追問。銳氣:初心不忘,敢當世界科技浪潮「弄潮兒」「量子GDP」─說的正是中國大陸科大校園裡3位量子科技院士級帶頭人郭光燦、杜江峰、潘建偉。用三位「大牛」姓氏拼音首字母組成的「GDP」,成為國際學界赫赫有名的中國大陸量子科研「超豪華」團隊。在科大,「大牛」是最高尊稱,只有學術水平和社會貢獻極高者,才能獲此殊榮,而無關官職高低和財富多寡。作為中國大陸科大1960級學生,75歲的郭光燦院士是中國大陸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研究的開創者。他創建了大陸第一個量子資訊實驗室,帶領團隊提出的「量子避錯編碼原理」「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引起國際重大反響,成功研製大陸首個光纖量子密鑰系統,發明「量子路由器」建成世界首個量子政務網。16歲時進入科大少年班,現任學校物理學院執行院長的杜江峰,28歲時進軍量子計算實驗研究領域,帶領團隊取得了多個國際學界的「第一次」:第一次實現量子博弈實驗,第一次實驗觀測到混合量子態的幾何量子相位,第一次在真實固態體系中實現最優動力學去耦,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世界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實現國際「最快」量子控制。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今年6月「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回答了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41歲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潘建偉,帶領團隊在量子通信方面站在了世界科研的前沿。無限風光,盡在險峰。10年前,英國《新科學家》稱: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國大陸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大陸─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5年前,英國《自然》稱: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大陸用了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去年底,《科學美國人》在評選的當年改變世界的十大創新技術中,中國大陸量子衛星入選。量子研究,只是科大創建以來諸多科研成果的縮影。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