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現象」啟示錄(上)
中國科大教授陳小平(右)和由中國科大開發研製的機器人佳佳(中)通過網路與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對話。 大 中 小 科技是國之利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抓好科技人才的培養。中國大陸科學技術大學是大陸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自1958年創建以來勇於超越、科教報國,向世界科學前沿領域探索。新世紀以來,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效,被譽為「中國科大現象」。根據新華網報導,是什麼動力,推動中國科大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是什麼精神,支撐中國科大人不斷自我超越?近期,新華社記者來到中國科大,解剖樣本,探尋答案。她,低調,對大眾而言並非聲名遠揚,靜靜坐落於中部地區一座並不十分發達的城市;她,務實,在科教領域卻是舉足輕重,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大陸前沿科技創新的重鎮。她,就是中國大陸科學技術大學。「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近中華而後首推中科大。」中國科大在中國大陸一流高校中成立時間最短,至今不到60年,但她卻是入選「中國大陸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中國大陸科學十大進展」成果數最多的高校;她辦學規模很小,在諸多高校擴招的背景下,1860是招生「恆數」,但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比例居全國高校之首,量子通信、高溫超導、智慧語音等一批尖端科技成果躋身世界一流方陣。
為什麼是科大?科大之問,既是在當今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背景下對科技創新理念的再認識,也蘊藏著人們對如何去創建中國大陸的世界一流大學所發出的追問。
為國立學─大學之大,不在大樓大校,在於大師大志80後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手機裡至今保存著老師潘建偉發來的一條短信。2009年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後,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此前,2008年潘建偉和他在德國的團隊整體回歸中國科大。他那些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也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如今,潘建偉和陸朝陽等不負約定,他們的團隊不僅實現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升空,而且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科研成果近年來屢獲國際「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簡單的君子之約,赤誠的愛國之心,這樣的決定一如59年前中國科大的那些創建者們。「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又紅又專,理實交融」─綠蔭環抱的科大郭沫若廣場上,鐫刻在校風紀念碑上的這段校歌,無聲講述著科大誕生的使命。創辦於1958年9月的中國大陸科學技術大學,當時被稱為「大陸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初衷是為研製「兩彈一星」培養尖端科技人才。首任校長郭沫若起草的校歌《永恆的東風》中的「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凝聚成了科大精神。
「回想自己的一生,經歷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走進科大量子工程中心一樓大廳,趙忠堯先生的話被銘刻在醒目位置。趙忠堯,中國科大近代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著名物理學家。新中國大陸成立後,在美國從事核反應和加速器研究的他立即回國,儘管途中在日本被扣留達數月之久,甚至遭遇生命威脅,最終衝破阻撓回到祖國。靠著從國外拆散帶回的加速器部件和實驗器材起步,主持建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奠定了中國大陸原子核能事業的基礎。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