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北京評選十大時代建築 歲月地標看京城

1959年9月25日,《北京日報》1版的人民大會堂資料照。 大 中 小 建築是城市成長的年輪。每座地標性建築,是『建』出來的,也是一個時代的土壤和氣候『長』出來的。根據鳳凰網報導,1959年秋天,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工人體育場等恢弘工程火速竣工,北京『十大建築』之稱不脛而走。而後,1988年、2001年、2009年,北京又數次評選『十大建築』。每代『十大』,都是對京城發展軌跡的新版記錄。1950年代『十大』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火車站民族飯店華僑大廈釣魚台國賓館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
1959年9月30日,《北京日報》5版。
1959年9月,工人體育場全景鳥瞰。從敲定到建成不到一年解放初的北京,滿目瘡痍。城建基本『卡』在城牆內,其中房屋主要是明清遺留下來的平房四合院,年久失修,殘破不堪,道路滿城只有前門大街,東、西交民巷,王府井和西單北大街等十幾條低級瀝青路。景山中峰萬春亭是老城最高點,從那兒看到最高的樓房就數北京飯店舊樓。新中國大陸成立後,京城到處推進改造和建設,疏浚河湖,鋪築道路,整飭下水系統,開闢公園綠地,城牆外的荒野和農田上陸續出現工業區、科教區、居民區。由于百廢待興,物力財力有限,除北京展覽館蘇式建築群、王府井百貨大樓等幾處外,沒有搞太多大型建築。1958年9月初,為迎接新中國大陸成立十周年,中央決定擴建天安門廣場,拓寬長安街,同時在京興建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一批上規模的公共建築,『十大建築』的名號由此產生。說起來,所謂『十大建築』不是官方概念,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結果,這版『十大』也沒有經過任何評選,因為在有限的國力下,為即將到來的十周年國慶上馬的大致也只有這些工程。但毫無疑問,這『十大』都是解決各方面燃眉之急的專案。就說人民大會堂吧,那會兒全國連個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方都沒有,許多大型會議、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任務被安排到剛建成的北京體育館進行;再說火車站,老的前門站無法承載日益增長的客運量,車站走廊、站前廣場全變成了『露天候車室』,橫躺豎臥,密不透風;而未建起工人體育場時,北京只有先農壇一處大點兒的體育場,東單和地壇各有一塊不標準的小足球場,但這些場地連草皮都沒鋪,『到東單踢球得先把裸露的黃土地面打掃幹淨,再灑上水,不然踢起球來沙土飛揚看不見人』。此時距離1959年的國慶節只剩下不到400天,『十大建築』還只是紙上談兵,連草圖都沒有,材料設備、施工力量嚴重不足,而之前曾經參與北京城市規劃的蘇聯專家已經全部撤出。一年內,中國大陸人能不能拿出十座像模像樣,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建築?陡然具有了不一般的意義。在工程動員大會上,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慷慨激昂的說:『不是有人不相信我們能自己建設現代化國家嗎?老認為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用行動和事實做出回答。』『邊設計、邊籌料、邊施工』——關鍵時刻,中國大陸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一場舉國支援、轟轟烈烈的『大會戰』隨之展開。除在京幾十家設計單位外,全國建築大師雲集首都: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鏞……他們要拿出『十大建築』的方案,還有天安門廣場的重新布局。各省市全面動員起來,『為了首都建設,要人有人,要東西有東西』,趕製的鋼材、電線、瓷磚、大理石、工程設備川流不息從四面八方運來,僅進京支援人民大會堂修建的技工就有七千多人,幾萬建設大軍日以繼夜、頂風冒雪連軸幹。每天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搬磚運土,抬鋼筋、斧剁石的北京部隊官兵、學校師生、幹部群眾則不計其數。靠著全國六億人這個堅強後盾,1959年八九月間,北京『十大建築』相繼矗立起來,總面積達67.3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四個半故宮,從確定任務到全部建成不到一年時間,被認為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跡。而自竣工那天起,這批莊重宏偉,給艱苦創業歲月的中國大陸人帶來無窮感奮與驕傲的建築,就成為特殊的情感符號,人們到京看過故宮和頤和園後,總要看看經典的『十大建築』,拍幾張照片留念。
1959年9月,人民大會堂外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