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後埤社區找到新亮點

▲後埤社區以漂流木搭建的候車亭。(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大 中 小 宜蘭鄉下有許多老房子,隨著人口老化凋零及子孫外移而閒置,這些老房子如果可以妥善利用,不但可以創造新亮點,也可以再度活化社區。壯圍鄉的後埤社區,就是以老房子做為據點,營造出社區特色。不但如此,後埤社區還以廢棄的漂流木搭建候車亭,利用多年不見的漁具再現早年漁村的「牽罟」景像,這些都讓這個濱海小漁村有了不一樣的面貌。宜蘭縣壯圍鄉後埤社區,是一個濱海的小漁村,居民大多以農漁為業,近年來因為「社區營造」表現亮眼,逐漸展露頭角。不但成為機關團體參訪對象,也讓社區居民重拾逐漸淡薄的人情味。後埤社區總幹事張永德是社區營造的重要推手,他秉持一步一腳印的莊稼人個性,不但凝聚居民情感,也為社區注入新活力。很多社區的營造工作都會藉助社區活動中心,但後埤社區進行社區活動的據點卻是原本沒人居住的老房子。總幹事張永德表示,後埤社區有兩處居民聚會的場所,一是提供老人用餐的「長青食堂」,一是做為居民學習各項才藝的「長青學堂」。「長青食堂」的房子,在社區還沒有使用之前,是殘破不堪的老房子,經過社區透過各種管道爭取經費進行修繕後,才成為現在的樣子。而緊鄰的「長青學堂」,是居住外地的屋主看到社區用心經營,主動表示願意提供給社區使用。張永德說,這兩處老房子,社區發展協會都與屋主訂定15年及10年的契約,以租用方式作為社區居民聚會、學習的場所。從濱海公路旁的後埤社區「候車亭」就可以嗅到一絲這個社區獨特的味道。這是一個以漂流木搭建的候車亭,總幹事張永德說,每逢颱風豪雨,後埤海邊總會堆積很多漂流木,這些漂流木不但破壞沙灘環境,也經常讓主管機關傷透腦筋,但後埤社區卻利用這些漂流木搭建一座具特色又可以遮風避雨的候車亭,讓社區居民等候公車時免於日曬雨淋。張永德說,當初搭建這座漂流木候車亭,除了社區居民從海邊撿拾漂流木之外,也特別商請南澳鄉金岳社區的原住民老師傅「阿將」前來指導,而這也是社區之間的互助合作。除了漂流木候車亭,後埤社區還將原本居民用來養雞及養豬的廢棄空間打造成「文化小公園」。幾片木棧板搭設一個小舞台,這裡就成了社區居民進行各式表演的小小劇場。「牽罟」是後埤社區居民早年的捕魚方式,是一種利用小船將漁網拉到海面,再由村民同心協力將漁網拉上岸,接著大夥兒平分漁獲的捕魚方式,這也是他們以前賴以維生的生活方式之一。「吹海螺」則是吆喝村民一起來牽罟捕魚的號令,只要聽到海螺聲響,村民就知道要「牽罟」了。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現在雖然已經看不到了,但後埤社區卻以這種「互助合作」的傳統精神成功營造社區。後埤社區每年都會舉辦3、4場的「牽罟」活動,前些日子宜蘭縣政府的成年禮活動,就選擇在這裡舉行,也讓年輕學子體驗古老的漁村文化。而鄰近的大福國小及壯圍國小也都在這裡以這種方式進行「海洋教育課程」。張永德說,「牽罟」用的漁具,以前是向漁民租借,去年才獲得蘇澳港邊社區捐贈一套「牽罟」的漁具。由於這種捕魚方式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港邊社區也是看到後埤社區積極保存「牽罟」文化,因此才同意將該社區所有的傳統漁具捐贈給後埤社區。對於利用老舊設施賦予現代新意,張永德說,這都要感謝相關單位的「社區營造員」及「社區規劃師」培訓,如果沒有這些機會,是不可能促發營造社區的種種構想。儘管張永德如此謙稱,但不可否認,後埤社區之所以有今天的社區營造成果,張永德確實是關鍵的靈魂人物。
▲漂流木候車亭。(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後埤社區的「長青學堂」。(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後埤社區的「長青食堂」外觀。(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頗富創意的後埤社區長青食堂對聯。(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吹海螺」是吆喝牽罟捕魚的號令。(圖/記者李清貴攝,2017.6.18)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