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這個「侵犯博物展」告訴你穿什麼會被侵犯,「這件衣服」讓大家都沉默了‥‥
侵犯...
讓人看到這就反感厭惡的兩個字,但是卻總有人受其困擾的罪行。
但是更讓人難過的,是在面對被侵犯對象的時候,往往會有人說出受害者有罪論的論調,
而且大多是針對於女性的...
“就不能老老實實呆在家嗎?!”
或者
“還不是打扮的太招搖”
“誰叫你穿的這麼暴露”...
這種態度,讓人感覺氣憤而又無奈。
為了回應這種無端的指責,讓大家正視被侵犯的對象就是無辜的受害者,
前不久,美國的堪薩斯大學和比利時的摩倫貝克相繼舉辦了一場名為“what were you wearing",“當時你穿的什麼”的展覽。
展廳裡陳列的,是18位無辜女性,在被侵犯時穿著的衣服。
![]()
而這其中大多數受害者的穿著,都是我們平日裡再常見不過的,任何女性都會穿的衣服。
簡單的體恤,褲子,裙子...
![]()
每件衣服的旁邊,還都記錄著受害人回憶起來的當時的場景。
“被侵犯之後我幾天都沒去上班,當我終於鼓起勇氣告訴我老闆這一切的時候,
她卻問我當時穿的什麼。
我說牛仔褲和體恤啊!你去打籃球穿什麼??
我接著破門而出再也沒回去“。
![]()
"穿的泳衣。
我們整天都在河上劃船,也真的很開心。
當我回到帳篷準備換衣服的時候,他們闖進來了“。
![]()
“白體恤和黑色籃球褲。
我總是這麼穿,打完聯賽之後再普通不過的穿著。
我這麼信任他,我媽媽也對他如此信任的....“
![]()
“我只記得當時我很困惑,我只想趕快離開我哥哥的房間,回屋裡看動畫片“。
![]()
“我跑步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那個男人,跑步能穿什麼呢,就是運動服啊。
他一直騷擾我,說我看起來很誘人,我想盡辦法逃跑但終究沒能躲過“。
![]()
甚至有人提供了三套服裝...
她被人侵犯過三次,每次的穿著都是截然不同的....
![]()
承辦人之一的Kennes表示,最讓他們難過的是那些孩子都沒能逃過這噁心的一切,
甚至給她們留下了一輩子的陰影。
“一條裙子。
幾個月後,我媽媽還站在我衣櫥前抱怨,為什麼我再也不穿裙子了。
那年我只有6歲“。
“我們還收到了一件上面印著小馬駒的兒童襯衫,
看起來就讓人覺得心痛“。
而活動的創辦,也是受到了一位叫Mary Simmerling的詩人的同名詩歌的啟發。
“那天我穿了什麼?就是這樣:
白色的體恤,棉的,短袖的,領口包裹著脖子。
我把它塞進了牛仔褲裡,牛仔褲在膝蓋以上,我繼著腰帶。
我還穿了白色的pa和內褲,不過不是一套的。
我穿了球鞋,打網球的人會穿的那種,
畫上唇彩,帶著銀色的耳環。
這就是我的穿著,
那一天,那一晚。
1987年7月的第四天。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記得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每一個細節,
這有什麼用嗎?
那一晚我被強奸了。
但是對那些質疑我的人來說,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答案和細節對你們來說是有說服力的,
我們真的能通過改變服裝,來徹底杜絕硬來和侵犯嗎?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就好了。
其實我也記得那天晚上,硬來我的人穿的是什麼衣服,
但是啊,卻從來沒有人過問過這個“。
![]()
承辦人之一的Kennes女士覺得,受害人不僅要承擔被v後的痛苦和恐懼,更是還要面對那些殘忍而又無端的指責。
“最受害者的指責,仍然是侵犯案件中的一個大問題,
受害者甚至被認為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負責,這些都是誘發侵犯的因素之一“。
你的穿著打扮,長相,甚至只是回家晚了,都會被有些人解讀為被侵犯的誘因。
這種說法看起來很荒唐,但是對受害者的影響卻真的不容小覷。
根據Kennes的調查,在比利時全國祇有10%的被侵犯女性敢報案,而最後卻又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被定罪。
“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那些站在背後,指責受害人的,有血有肉的男人女人甚至是孩子們。
我們的社會根本沒有空間提供給受害人說出她們的經歷,
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來看了這個展覽的人,都覺得自己有了良多感觸。
“我很心痛那個6歲的,再也不敢穿裙子了的女孩兒,
讓我想起來我家裡五歲的弟弟了“。
![]()
“看著這些展品,一股涼意衝進我的身體。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這個展覽,讓大家知道丟人的不是被侵犯的人,而是犯罪的人。
正是因為那些錯誤的態度,讓受害者心裡和生理都備受煎熬,
她們不願不敢發聲維權,這一切才不斷發生“。
![]()
“一個人提供了三套完全不同的衣服,三段難以磨滅的痛苦。
這根本不是因為受害者決定穿什麼和去哪裡才釀成的悲劇啊!“
![]()
Kennes也正是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能讓大家知道,
只有一個人要為侵犯和硬來負責,那就是施暴者,
侵犯的受害人是無罪的,
更不是該受到指責的對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