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才要打胰島素?醫師:糖尿病的錯誤迷思 | NOWnews | 旅食樂
現代人在精緻飲食、高熱量低運動量的生活習慣下,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正逐漸下降。目前台灣約有超過兩百萬人罹患糖尿病,且糖尿病已經連續多年高居國人10 大死因之前5名。但是針對糖尿病,不少人仍然在治療及用藥上有許多迷思,其中也包括對於胰島素注射的排斥。除了怕打針、怕上癮,最常見的,就是當醫師建議注射胰島素時,病患就擔心自己是不是已經沒救了?桃園活力診所院長,也是桃園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的張聖暉醫師指出,罹患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由於體內分泌的胰島素量不足,或無法被身體善加利用,因此需透過控制飲食及口服降血糖藥,讓血糖達到平衡狀態,而且台灣目前健保可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有6種,醫師會依照病患不同情況來選擇,所以只要沒有腎功能損傷或其他特殊情況,都能夠使用服藥來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桃園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的張聖暉醫師。(圖/醫師提供)
一般的情況來說,第一線藥物使用,若糖化血色素(HbA1c)仍然沒有改善,就會繼續加上第二線、第三線藥物協助,並搭配胰島素注射,確保血糖控制到標準值,也因此,病患往往容易將胰島素注射與「病入膏肓」畫上等號,甚至以為病情已經嚴重到要洗腎,而產生莫名的恐慌,加上部分病患對於天天打針的排斥,反倒讓病情更難以控制而更加惡化。
事實上,健保署以及美國 ADA的糖尿病治療指引,都建議糖尿病治療,宜及早使用胰島素。張聖暉醫師也說,注射胰島素較接近人體生理機制,讓胰臟可以稍事休息,延緩胰臟功能衰退的速度。所以當剛開始診斷出糖尿病,尤其是糖化血色素已經明顯在9%甚至10%的時候,或是空腹血糖高達200以上,及時開始注射胰島素,保護尚未完全惡化的胰島細胞,未來更有可能減少用藥的機會。
也因為胰島素較不傷身,不像部分的口服藥物,還有使用條件上的限制,所以即使是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或是需要洗腎的病患,也能透過注射胰島素,來協助控制血糖。張聖暉醫師補充說,血糖才是對血管傷害最嚴重的罪魁禍首,血糖控制差,會大幅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洗腎等問題的風險,與其擔心用藥或是注射胰島素所帶來的副作用,不如好好控制血糖。
因此他建議,除了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外,萬一出現糖尿病症狀時,請務必向您的專業醫師諮詢,畢竟每個病患所需要的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專業醫師會針對個人體質與病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與建議,有效控制血糖,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