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是什麼?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人們都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說有才幹的人很少。可是,才子滿天下,知音僅一人。可憐馬謖,哀哉孔明!孔明想讓馬謖送死。   孔明知道馬謖就算真有材。也絕不是張合對手。王平雖然不錯,但離張合也差多了。為什麼那麼重要的戰略要地,讓他去守?要知道張合是當時魏國第一名將了,智將雙全,戰功無數,叫一個書生去和他打,那叫什麼事啊。明明可以叫魏延去的,就算守不住也不會大敗,以魏延才能,自保肯定沒問題。孔明故意叫他去死的,叫書法高手去和泰森打,輸了便死,那叫送死。 諸葛亮出師北伐並非是為了光復中原。我們都知道,劉備在蜀地稱帝之後,國家的主要領導力量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而大多數「當地人」,實權很少。這自然會引起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荊州丟掉以後,這伙荊州人馬,更是成了無源之水,難以持久。孔明也深知這個道理,可怎麼才能鞏固住荊州集團的地位呢?諸葛亮便以數次北伐為其攬權的手段。證據一,孔明首伐魏國,後主召回。這證明,蜀國內確有權力相爭的事實。證據二,孔明不採納魏延的奇謀。孔明會不知,兵以正合,以奇勝的道理?非也。而且,孔明更知道,以當時蜀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消滅魏國。所以,孔明又提供了證據三,每次孔明北伐,隨未成功,但也沒有大敗。真的是,孔明用兵如神嗎?不如說,每次孔明都知道會無功而返,早早的準備好退路了。這就是,孔明伐魏的動機問題。為了掌控權力。 諸葛亮是一位攬權的賢相,他不但是把權力從四川幫手裡拿來,也要從荊州幫手裡拿來,這就需要協調雙方的力量。當然,協調雙方的力量,不是說要殺馬謖來削弱荊州幫。是要緩和雙方的矛盾。諸葛亮北伐,被後主召回,已經說明,矛盾在激化,因為所有人都沒有充分認清諸葛亮的「攬權賢相」,都認為他是荊州幫的成員,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氣憤諸葛亮不用他的奇謀,因為他不知道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為了以魏國和蜀國間的外部矛盾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內部矛盾。諸葛亮控制集團內矛盾,防止內部分化是諸葛亮攬權的充分條件。諸葛亮死後,上述一直被壓制的矛盾浮現出來。內訌開始,蜀國實力明顯衰弱,並最終導致,蜀國滅亡。如果,以諸葛亮死後發生的種種不利蜀國的變故作為諸葛亮一定要攬權必要條件,那麼這一邏輯又是不充足的。所以,我們從另一個方向思考,以諸葛亮繼承人的選擇入手來進行證明。姜維,他既不是荊州人,也不是四川人,是矛盾兩方之外的羌人。諸葛亮為什麼會選他,真的是因為姜維有着別人不可匹敵的能力嗎?喜歡三國的人,都是會思考的,所以這一問題就得到了證明。必須有一個,在荊州幫和四川幫之間的第三方掌權,才是合理妥當的。那麼,作為荊州人的諸葛亮為什麼也可以掌權呢?就是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的,孔明是賢相,他雖是荊州人,但他自己卻把自己當作蜀國人,他不站在在荊州幫和四川幫任何一方。證據是,當時劉備伐吳的時候,諸葛亮的態度。當時的情況是,劉備舉傾國之兵征討東吳,一方面是藉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所謂舉義兵;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蜀國雖然在兩川,可政權的主要力量還是以荊州人為主,所謂「荊州人貴」,所以應大多數荊州人的願望收回荊州,比如黃忠,張飛,魏延,我們不考慮從伐吳初的節節勝利導致劉備的野心膨脹和最後失敗。也就是說劉備伐吳的最初目的是應荊州人的願望收回荊州。諸葛亮的態度呢,他是堅決反對的,所以伐吳是劉備挂帥,而不是孔明。由此,可以證明,諸葛亮不是代表荊州幫的,他也是第三方。諸葛亮的立場是荊州幫和四川幫之外的第三方調和者,這就不可避免的使諸葛亮成為眾矢之的,他在雙方都不會,事實上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因為以荊州幫和四川幫任何一方的立場出發,諸葛亮都是自己一方的對立者。這一點,我們從上文中的幾個例子可以感受到,四川幫誹謗諸葛亮至使北伐被後主召回,荊州幫的不信任,魏延屢次公開抱怨,以及諸葛亮急需魏延支持的街亭問題上,魏延退了一步(孔明魏延都知道守街亭難,可魏延守的話機會哪怕是只有一點點,也會是多那麼一點的)。所以諸葛亮已經是生存在雙方夾縫中的老鼠。到了孔明臨終的後期,司馬懿說,孔明事無巨細,均親力而為,其可長呼?是呀,沒人支持他,這事兒沒人干,諸葛亮能不自己幹嗎?我們不禁要嘆息,曠世孔明的千年孤單,沒人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可是,這是錯的,有人是和他有共同的觀點和立場---馬謖。讀過三國都知道,孔明和馬謖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有「常與之謀」的證據,事實上馬謖確實是很有才幹的,七擒孟獲,攻心為上都是出自馬謖和孔明的討論。孔明也很重視馬謖,待之猶如兄弟。這自然引起,無論是荊州幫和四川幫所有人的嫉妒,他們認為諸葛亮誰都不信任,而是僅僅信任馬謖一人。是這樣嗎,他們不知道馬謖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們甚至會有人講就是因為馬謖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這就是馬謖一定要證明自己,才站出來守街亭的原因。我們假想,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全師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諸方給予的壓力,因為街亭太難守了,難得魏延都不敢守了。可以說這是馬謖不如諸葛亮成熟的表現,他承受不住各方指責的壓力,選擇了去守街亭。對於馬謖守街亭,諸葛亮並不贊成,甚至是反對,要他立軍令狀,應該立這個軍令狀嗎?悲哉馬謖,可憐馬謖,他明白孔明的意思,可還是選擇了守街亭,所以他幾乎選擇了死,結果他也選擇了死。因為,他丟掉了街亭。經過這些分析,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那麼孔明和屬下的矛盾將發展的不可控制。轉載:論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