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到魅力非凡的中國大陸
今年4月10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大 中 小
從想像中國大陸到走進中國大陸「你們怎麼會有這麼現代的機場?」當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名學生禁不住問。7年前的這一幕,讓「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專案創始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記憶猶新。根據人民日報報導,「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大陸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國際性中國大陸文化體驗專案。從2011年至今的7年間,來自新加坡、泰國、印度、美國、英國、俄羅斯、捷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41個國家的405名外國青年參加了該專案。很多人就像那位美國學生一樣,都是帶著巨大的好奇和疑問來到中國大陸的。2012年起,本報記者一路跟蹤報導該計劃。每次採訪,記者都會將同一個問題拋給這些年輕人:「什麼可以代表中國大陸?」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孔子、中國功夫、熊貓」,卻很少人能說出代表當代中國大陸的文化符號。儘管今天的地球越來越「平」,但新聞、圖書、影視等媒介為他們帶來的認知,與真實中國大陸還遠遠不匹配。從想像中國大陸到走進中國大陸,不僅要跨越大江大海的阻隔,更需要縮短心與心的距離。「看中國」資助那些從未到過中國大陸的外國青年作為主創,在中國大陸大學生的協助下拍攝短片,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中國大陸,用鏡頭記錄他們的故事。對這些年輕人而言,中國大陸之行是一場發現之旅。從摩登現代的北上廣到中國大陸西部的甘肅、寧夏,從中國大陸東北到雲貴川,再到兩湖兩廣,所見所聞不斷刷新著這些年輕人的觀念。他們為全世界同齡人尋找著答案: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大陸到底是什麼模樣?當下的中國大陸是什麼樣子?亞歷山大.利奧.保來自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邦,是娜迦族人。貴陽的布依族村寨,讓他想到了家鄉。亞歷山大的作品取名為《生活在那裡》,它像一篇日記,講述了經營刺繡和服飾店的女主人、一對雙胞胎家庭和養鵝人的故事。在他的鏡頭下,貴陽山峰斜出,風景如畫,兩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在人間煙火中握手相逢。「我想帶著這些陽光的面孔回家,他們將溫暖我的一生。」亞歷山大說。「長沙輕鬆的氛圍,讓人聯想到澳洲的墨爾本和美國的舊金山。這裡天氣悶熱且潮濕,蟬鳴永不停歇,長沙老百姓一直保持著輕鬆歡快的生活狀態。他們感覺的快樂是什麼?長沙人告訴我,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但總會有一些東西讓你感激每一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伊薇特在長沙找到了中國大陸人對快樂的定義。「這裡的一切都和我的家鄉不同。尤其在鄂爾多斯,漂亮的自然景觀、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築,還有悠閒工作著的人們,一切事情都很有趣。」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伊儂.班瑞被蒙古族姑娘塔娜富於戲劇性的生活所吸引,他的作品《康巴什女孩塔娜》以塔娜從牧區搬到都市生活的轉變入手,討論傳統與現代如何比鄰而居這一全球性問題。
「一定要親眼觀看、親手觸摸中國大陸」翻閱的書頁、舞台上的表演、影院的大銀幕、24小時不間斷的訊息……我們對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饜足的。透過「看中國」,外國青年尋找著自己眼中的中國大陸故事,也尋找著故事中超越語言和信仰、最為心靈相通的部分。「電影是最好的交流工具之一,俗話說,一幅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無論我們擁有何種文化和傳統,我們都可以通過影像看出人物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聽出語調或者語音節奏,溝通因此變得容易。」來自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的安娜亞娜.斯托科維克,經常行走世界拍攝紀錄片,卻愛上了雲南,「雲南乃至整個中國大陸看起來都像一幅印象派的畫作,邊界模糊,色彩大膽,細節隱秘,整個畫面和諧而漂亮。我能站在這幅畫卷中欣賞它,這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更令我激動不已。」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