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創音樂劇《家·書》在國家話劇院溫情上演

《家·書》劇照。 大 中 小 「家是遮蔽風雨的地方,甜蜜溫暖充滿陽光,縱然過去曾有痛苦悲傷,也讓我們勇敢忘……」14日,台灣原創音樂劇《家•書》在國家話劇院溫情上演,不同世代的社會環境型塑出不同世代的女性樣貌以及家庭觀念,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根據台灣網報導,《家•書》以一本交換日記串起三個女人、三個世代。守寡多年的外婆、婚姻不幸的媽媽、未婚先孕的女兒,三位身為母親的角色,她們都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疼愛女兒,卻因生活現實與思想理念的差別與女兒漸行漸遠,最終藉由癡呆症而重新相聚。舞台上,三位演員抓住利益與感情、親情和理性、單親和失智、家庭和個人的多重矛盾,引領著舞台下的觀眾用心去感受這三個世代的情感糾葛。劇中情節如父親於警匪槍戰中不幸殉職、親人罹患失智症以及將「交換日記」作為家人間溝通橋梁的設定,乃為真人真事,皆是根據原創者高天恆以及鄭帆婷的親身經歷改編。據該團隊工作人員介紹,其中具有親身經歷的演員將這段故事再次搬上舞台的時候,內心也一度經受折磨。該劇作所探討的不只是親情的傳遞。因公殉職的警察父親立下家規,「待人謙和,要有禮貌,別傲慢不講理;認真負責,服從承擔;幾日事今日畢;常保微笑自信;誠實守信;善良正義……」 這也是大陸儒家傳統觀念中家庭對「規矩」的傳承。提到癡呆症,原創作者高天恆身為癡呆症患者的家屬,切身體會到這個疾病的難以捉摸。他常在想:「一個家庭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果心是在一起的,距離就不是遠的,但如果是被遺忘了呢?而這件事情真的只能是個悲劇嗎?有沒有可能反而讓彼此的距離變得更近?」其實,《家•書》最主要談的是遺忘與心的距離。我們常認為生病的人最辛苦,但其實需要醫生治療的往往是照顧病人的家屬。家人承受著被遺忘的痛苦,忍受希望不斷消失的難過。該劇通過癡呆症的「遺忘」來反思,遺忘沒有讓親情越來越遠,反而讓彼此越拉越近,由此表達出家人間的感情是永遠不會因遺忘而消失,且是「歷久彌堅」。由北岳企業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一元映畫創意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家•書》自去年首輪巡演大陸後大獲好評,先後應邀在「第九屆大陸國際青年藝術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第二屆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2017年大陸原創話劇邀請展」演出。今年4月7日至5月29日,走訪北京、天津、福田、東莞、珠海、福州、深圳、江蘇、廈門等城市,預計全國巡演達80場次,再掀感動浪潮。2017年精裝版,特聘演員黃錦雯(《錦繡二重唱》台灣實力演員、資深歌手)、王未雨(大陸新生代音樂劇演員)、解偉苓(演唱《痞子英雄》等多部偶像劇歌曲)、利得匯(《慢慢說樂團》主唱,曾獲2015金曲獎),並有全新舞美設計及音樂編曲,更增加了多媒體影像等,帶給觀眾層次更豐富的音樂劇饗宴。
《家·書》導演韓賓。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