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老乾媽!60歲創業,用32年做2塊錢產品,卻賣出15億,它的商業秘密只有4個字!
從100元起家,到年銷15億 60多歲開始創業 他用了30年時間 把面積一百平米不到的小作坊 變成了如今佔地面積270畝 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的巨無霸企業 很多中國人知道「王守義十三香」還是在十多年前央視一則廣告,這麼多年過去了,同為調料界的巨星,老乾媽火了一輪又一輪,遠銷海外,而「王守義」卻仍在低調前行。
「王守義」這個名字,對不少年輕人來說,還很陌生,但對河南人來說,它意味着半座城、幾條街和一個兢兢業業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家族企業: 在一個毫不起眼的領域裏深耕 32 年,雖然每盒只有8 分錢的微薄利潤,但一年給國家上交了稅金1.7 億元。
起源明朝皇家御用 改良後流落明間 明朝時,王守義祖上在開封府做官,後因那時官場混亂,自己又生性耿直,最終不免得罪於權貴,辭官而去。因其精醫術、明藥性,於是在開封府寺後街開了一家藥鋪,專營草藥、香料,為藥鋪起名「興隆堂」。
乾清年間,興隆堂推出一種秘制調料,因其性能獨特而名揚東京,被收入御膳,供宮廷享用。清朝覆滅,戰亂四起,王守義隨家人逃荒到河南,臨死前祖父把從帶出宮來的秘方交給了他,並囑咐他好好保管。 1959 年,河南大饑荒,王守義和家人在餓死的邊緣線掙扎,糧食歉收,無以為生。這時候,王守義才想起祖父留下來的配方,加以改良後,送給親戚和街坊四鄰,大受好評。 既然如此,賣調料不失為眼下最好的一條出路。 說干就干,王守義根據這張調料秘方,採用20 多種純天然中藥材香料,根據現代人的口味,進一步改良,配製出了一種新的調味品,取名為「十三香」。
60歲父子創業 借來100塊錢起家 當時他們父子幾人是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產經營的,當時每小包十三香售價僅1 角錢。為了取得信譽,王老先生在加工出售的調味品紙包外面蓋上「十三香」印鑑。雖說本小利薄,但由於信譽好,老百姓逢年過節都非常喜愛這種產品。 1969 年,文化大革命發展到高潮,農村開始進行所謂的「割資本主義尾巴」,無人敢再經商做買賣,王老先生無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直到1984 年,隨子女到駐馬店定居的王守義已經60 歲高齡了,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重拾舊業——父子倆申領了營業執照,以100 元起家,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
創業之初非常艱苦,每天凌晨五點,天上還泛着點點星光的時候,王守義就拉着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到市場上,等到人稍微一多了他就開始吆喝起來,一整天下來,嗓子都是啞的,回到家後交流都靠打手勢。 特別是到了冬天,寒風嗖嗖的像吹哨,街上都結了冰,王守義看着熟睡的兒子們,心疼的直掉眼淚,可他還是狠着心把三個孩子從熱乎乎的被窩裡喊起來,繼續到市場上擺攤。 那時候賣調味品生意的小販大多沒有固定的場地,往往走街串巷要碰上了才能買,而過年過節或是集市他們也是賣一陣子就收傢伙不幹了,唯獨王守義的生意沒有間斷過一天,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無論嚴寒酷暑。 日子久了,老百姓反倒對王守義產生了信賴感,他的攤前每天都排着長長的隊伍,甚至連周邊村鎮上的人也會特意繞道去王守義的攤上買幾包興隆堂十三香。有的顧客甚至說,沒有十三香,過年都沒有「味道」。
漸漸地,薄利多銷的經營方式,讓他的生意越來越火。於是,王守義父子開始產生干一番大事業的想法。 1987 年1 月獲得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頒發的註冊證,父子三人隨之創辦了河南駐馬店興隆堂十三香調味品加工廠,走上了企業穩步發展之路。
此後,十三香一路高歌猛進,迎來井噴式發展。
1984 年,起步資金 100 元,資產幾乎為零,到第二年銷售額也才有 20 多萬元;等到了 1998 年集團成立時,註冊資金為 8000 萬元,銷售額為 4 億多元。到了 2014 年,已增長為銷售額 15 億元、上繳稅 1.7 億,調料產量 6 萬多噸。王守義十三香的產值或銷售額的年增長率都保持在 10% 以上,稅收和利潤增長率也達到 20% 以上,特別是今年,稅收和利潤則有可能接近去年相應指標的 2.5 到 3 倍。這,完全是一種爆髮式的逆市增長。
每盒利潤八分 但年利潤 卻達到了兩三個億 王家當初迫於生計,從小作坊生產開始起家,幾十年中做成行業翹楚,這裏面靠的不是機遇,不是運氣,而是實實在在的專注經營和辛苦打拚。 「調味品屬於小產品、小行業,沒有多高的技術成分,必須踏踏實實,誠信最關鍵,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產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 王銀良的一番話,也許顯得「土的掉渣」,但這就是王守義十三香經營智慧的核心。 除了誠信,他還總結了企業取得成功的另外兩個原因:有事及時辦、低調, 「太能了,中國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調,就叫別人不好意思欺騙你。」 但往深處和細處說,王守義十三香還有許多看起來雖然很簡單、很保守,但卻極為管用、自成體系的「經營秘笈」。
王守義十三香 成功的秘訣 大道至簡 嚴守產品質量和信譽,物美簡單、薄利多銷的原則。 做實業,王守義常說的一句話是,「質量和信譽是企業的生命」。在「十三香」的原料里,其中花椒來自四川,白芷來自浙江,胡椒來自海南,草果來自雲南,大茴、桂皮來自廣西,砂仁、山奈來自廣東,小茴來自甘肅,山楂產於河南,種類極其繁複。但炮製雖繁王守義不敢省人工,對提供的原料要求很苛刻,對供貨商採取『分承包方評定製度』,每年考核評審,只要不達標,就堅決取消供貨資格。 原料繁多,考究而產品缺很低廉,1000 克「十三香」調料利潤為2 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 克裝,相當於每盒產生利潤僅為0.08 元,它完全是靠着這每盒只有0.08 元微利的調料產品在打拚。
30 多年從不向其他行業擴張,從不搞資本運營。 無論是購買設備還是擴建廠房,王守義從沒想過上市融資的想法,現在的董事長王銀良回憶說,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親就說,「上市是圈錢」。為了讓企業專注做好調味品這一個品種,王守義甚至留下遺言,「不準公司多元化發展,也不上市,不玩資本運作,更不準家人做房地產生意,掙慣了快錢,就不會再安心做實業了。」 有一次王家後生不聽老爺子遺言,想涉足多元化產業。2009 年6 月,他們宣布進軍餐飲業,計劃在全國開500 家豆撈店,推動調味品的銷售,實現餐飲和調味品的互動增長。但僅僅兩個月過去,新開的幾家豆撈店就被迫關門,企業投入的幾百萬元打了水漂。從此王家再不踏足其他行業賺快錢。 親情灌注,與員工同心同德。 王守義在世的時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親自到市場上為員工購來新鮮蔬菜,時令水果。職工到餐廳就餐,老人為每個員工發筷子,遇到員工加班,叮囑炊事員一定要員工吃上熱飯熱菜。夏天,老人親自給生產一線的員工送去清涼解渴的綠豆茶,冬天給員工發棉鞋、手套。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公司的發展是每一位員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來的,掙的錢不往員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讓員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絕不能虧了工人。
「非典」期間,公司不僅在伙食上為員工把好關,王守義還叮囑子孫為員工買來草藥、體溫計、為員工熬茶、測體溫,確保員工安全。 「進了十三香的門,都是一家人」是十三香集團員工對公司發自內心的一種真實感受。
正是這麼一個60 多歲開始創業的老人,憑藉一個傳統生意人的勤奮和堅韌,用一己之力,為這種中式調味料開拓出了現代商業的生存空間。 在王守義的故事裏,沒有肯德基創始人桑德斯上校那樣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沒有那麼多追求和理想,他在艱難中長大,因為家境貧困的關係,又被迫迅速成長撐起這個家,唯一的心思就是做好十三香這一個產品。但是他和桑德斯上校一樣, 年邁創業、將自己的肖像定格在商標里、經過曲折的創業人生,最終改變了數億人的飲食世界。 End 來源:創業財經匯(ID:chuangyezone) 本文已獲 直觀學機械 授權 微信號:Easy-machine
原文標題:比肩老乾媽!60歲創業,用32年做2塊錢產品,卻賣出15億,它的商業秘密只有4個字!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