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日武器的差距,你就知道八年抗戰有多不容易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日本侵華戰爭總共持續了有將近14年的時間。一直以來,人們從各個角度來解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如何演繹「蛇吞象」,原因固然多樣,但我軍與日軍武器裝備之間的差距是不可忽視的。
漢陽八八式步槍,俗稱「漢陽造」或「老套筒」,由清末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Gew88步槍,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在清末的新軍一直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韓戰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槍槍型之一,作為制式步槍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輕武器裝備之一。
抗戰時的八路軍。 良好的工業基礎,是戰爭時期生產大量武器的前提條件。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其所有戰爭武器,如飛機、戰車、火炮、艦船、車輛及化學兵器等均能自己製造。
而中國「科學落後,工業基礎脆弱,軍事工業設備簡陋,技工缺乏,尤屬十分幼稚。」國民黨將領陳誠說,「敵人之軍需工業,實非我國所能望其項背。」
彈藥方面。戰爭初期,據何應欽統計,至1938年12月,國軍消耗步、機槍子彈達7.2億餘顆,而當時中國各軍工廠月產量不足1000萬發。1939年之後,因彈藥庫存耗盡,且彈藥補充能力極為有限,國軍彈藥消耗量驟減。這也是戰事長期被迫處於防禦態勢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武器年產量遠多於中國。即使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在受原料減少,鋼產量降低等影響的情況下,1945年前8個月,日本依舊生產了4萬支機槍,超過中國戰時的全部生產量。
至於飛機、坦克與艦船的生產,中國更是難以企及。戰爭期間,日本生產了5.5萬架飛機、4800輛坦克和244艘艦船。中國戰時所使用的少量飛機、坦克等,則全部來自進口,只有能力生產其中的一些部件。
因此,不管是戰前,還是戰時,中日兩國的工業水平懸殊,武器製造水平差距明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屢屢失利便不難想像。 來源:toutiao.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