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關於中國崛起四個疑問

世界都在談「中國崛起」,人們議論最多的是GDP,但我以為「中國崛起」的標誌是在人才、是在教育。——溫家寶當下,國際社會無時無刻關注著中國發展的前景,紛紛預測、評論未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其中,中國GDP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國際媒體關於中國崛起的言論更是不絕於耳。在大多數外媒看來,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他們更關注的是,一個崛起的中國,究竟會給全球帶來何種影響、承擔多大責任?作為國際社會秩序的傳統主導者,西方國家又該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在普通民眾看來,崛起後的中國,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面對喧囂的國際輿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GDP取得矚目成績的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與中等已開發國家仍然存在較明顯差距。因此,要中國承擔超過其能力的國際責任是不現實的,不量力而行,最終將不可能善盡責任,既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疑問一:中國崛起已毫無懸念?資料圖片:2010年9月28日晚,世博軸陽光谷旁的國旗迎風招展。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美國凱托學會網站4月4日文章】題:重估中國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凱托學會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會長特德蓋倫·卡彭特) 現在一種幾乎已成為慣常思維的觀點是,中國是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在下一個25年中國就將挑戰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這個國家的人口和過去30年來的驚人經濟增長使得這種推測聽起來十分可信。儘管這種觀點可能是正確的,但出現其他結果也是有可能的。當然,最近全球發生的—系列事件讓中國已然強勢的地位進一步受益。日本的地震、海嘯和核災難削弱了中國一個主要經濟和戰略競爭對手。專家已指出,中國公司(還有韓國)將是日本災難的最大受益者。美國揮霍冒險讓中國得利美國的經濟、財政和外交政策問題也讓中國獲得了一些優勢。美國大肆揮霍的習慣不僅削弱了美國,也讓中國有了重要的外交和經濟槓桿。現在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債主。迄今為止,中國在這一槓桿的使用上還十分小心,但美國官員卻過於擔心這種依賴性所導致的脆弱。 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的軍事冒險也讓中國得利。這類有爭議的軍事行動不僅助長了地區和全球對美國的憤怒,也使中國對伊斯蘭和其他國家來說顯得像一個不那麼愛指手畫腳而更具建設性的夥伴。美國的軍事任務代價也很高,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花銷一年在1300億到1750億美元。美國堅持當世界警察並支援歐洲和亞洲盟國的國防導致其軍費預算超過了7000億美元——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種財政大出血是北京方面能夠也樂於避免的。 美國需要中國支持(至少是容忍)它的軍事干預行動,這就給了中國討價還價的機會。尤其讓人們好奇的是,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做了什麼讓步,才讓其在對利比亞動武的聯合國決議投票時沒有行使否決權。不過也只有講條件才能保證賭注十拿九穩。中國在短短30年時間裡累積起來多麼非凡的實力和財富,那些動感十足的街道、龐大的購物中心以及大張旗鼓的軍事動作就是明證。但是,對中國優勢與劣勢的評估應當仔細。前不久,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官員們似乎樂於設想更大距離地超越其亞洲老對手。中國外交部一位高級官員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以明顯高興的口吻說:「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從未同事強大過。」但是她也感到擔憂,因為中國和工業化國家之間仍然存在「雙向焦慮」,中國擔心「被已開發國家強迫行事」,而工業化國家則擔心力量迅速向中國轉移。她斷言:「現在出現的是力量擴散,而不是轉移。」 疑問二:西方該不該害怕中國崛起?伊茲拉萊維奇與《中國的傲慢》、《中國的霸權企圖》兩本書封面。(資料圖片)法報:中國快速崛起,西方應該害怕嗎? 法國《回聲報》2月24日文章 原題:應該害怕中國嗎?(作者熱拉爾·莫阿蒂)中國令世界驚奇。它的崛起是如此之快,讓西方輿論眼花繚亂。在《中國的傲慢》一書中,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指出,中國人有理由顯得「傲慢」。中國如今是鋼鐵、水泥、水稻、電視機、電腦和風能方面的第一生產大國。在近五年中,中國將其生產規模擴大了一倍。它的一個實驗室在2010年底研製出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實際上,它不僅在紡織和玩具領域領先於已開發國家,而且在高科技,如航空、空間、高鐵、電動車等領域也同樣如此。 如今,昔日的競爭者成了征服者。中國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向非洲和拉美國家提出簽訂一些「雙贏」協議,如建設大型基礎設施,以此為代價設法進入其市場和購買其原料。就這樣,中國成為巴西的頭號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國外投資者。最終,膽量過人的中國公司通過收購西方同行的企業(如IBM個人電腦業務、沃爾沃汽車等)取得了開拓海外市場的驕人成績。 文章未完,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來源:news.sohu.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