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要媽媽不要別人,原來是這個原因——看完媽媽就釋然了

孩子只要媽媽不要別人,原來是這個原因——看完媽媽就釋然了 對於自我中心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階段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但是,對於認知發展遲滯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假期帶小七去郊區玩,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明顯是累了,喊著「媽媽抱,媽媽抱!」爸爸一把摟住他說:「爸爸抱,媽媽累了。爸爸是男人,有力量,媽媽是女人。」多Man的一個老爸!我心裡暗暗給那個老爸點了個贊,就跟著七爸和小七往前走。在景區里繞了一個彎,聽到旁邊有個孩子喊「媽媽,媽媽」,回頭一看,原來是剛才那個小男孩,爸爸把他抱在懷裡,但他不停地一邊扭一邊朝媽媽伸著手,就想掙脫爸爸要到媽媽的懷裡去。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莞爾一笑,原來孩子都一樣,只要累了,不管媽媽累不累,反正只要媽媽抱!小七也是這樣,每當我無奈地從七爸懷裡接過朝我伸手大喊的她時,七爸都忍不住感慨一句:「妞啊,你媽都累成這樣了,你就不能讓她休息一下?她可是你親媽啊!」當看到皮亞傑「前運算思維的局限性」(約2-7歲)時我興奮得快從椅子上蹦起來:原來答案在這! 前運算思維的局限性里一個典型的表現是「自我中心主義」,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過分以自己的觀點為中心,而不能考慮其他人的觀點」,「中心化限制了年幼兒童對社會及物理關係的的思考。」——《發展心理學》第十版「我最親密的人是媽媽,任何我需要她的時候她都會出現。現在我累了,我特別需要她,這個時候她一定也會來幫助我。」所以,吃著奶睡著的孩子一旦感覺到媽媽把奶 頭拔出來了,就會大哭大鬧,他才不管媽媽是不是因為喂奶沒好好休息,或者明天還要上班;所以孩子會纏著媽媽搭積木,才不管媽媽是不是著急要上廁所或要去做飯。 有時候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會讓家長很煩很煩,就如前面費力不討好的爸爸和心有氣而力不足的媽媽。有沒有辦法破解?在很早的一篇文章里(後文有連結),我提到過一次因為剛從醫院回來要去洗手,我不能馬上陪小七玩,一歲半的她大哭大鬧。我就對她說了一句話:「寶寶,你的手髒了是不是要洗洗啊?媽媽的手現在有點髒,需要去洗一下,所以你等等媽媽喲!」這句話剛說完,她揪著我衣服的手馬上就鬆開了:我不允許媽媽不陪我玩,但我理解自己的手髒了要洗手。以她為中心來解釋一些事情,她就更容易理解。但這招不是萬能的(所有的招都不是萬能的,都要隨著具體的情形和孩子的年齡增長而變化)。對媽媽有無限依戀的孩子,有時候他懂,但他確實做不到,這時候媽媽就只好照單全收——誰叫我們成了一個小生命最重要的人。 而這個時候也是促使我們成長的時候:為了有更好的精力陪孩子,我得好好鍛鍊身體,沒時間跑步?那就推上嬰兒車跑吧(我親眼所見,為這位媽媽點贊)!為了孩子需要的時候我能有更平和的心態(注意,不是永遠平和,誰都有繃不住的時候,拒絕做完美家長!),我要不斷自我成長,讓自己的內在更強大,更能夠靜水流深。雖說寫的是孩子,這會兒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邊很多成人。曾幾何時,我把身邊的人都分成「好人」「壞人」(二分法,前運算思維階段的一個特點),「好人」請我幫忙,我會放下一切去幫助他,哪怕影響自己的工作;「壞人」想和我討論一些合作,我會斷然拒絕,無形中錯失了很多機會。 也看到過這樣的長輩,面對新父母不一樣的想法,他們會不可思議地說:「你們怎麼會這麼想,太奇怪了!」言下之意就是——你怎麼可以有和我不一樣的想法?!這些都是「自我中心主義」在一個人身上的滯留。身體高了,掛曆一年年在更新,但心智卻還處在那個「我就是宇宙」的發展階段。孩子需要經歷自我中心,慢慢生成成熟的思維方式,皮亞傑認為成年期的形式運算階段是認知發展的重點(這裡暫不研究其他心理學家的主張),但很遺憾的是,有些人,直至生命消失,也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對於自我中心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利用這個階段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但是,對於認知發展遲滯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