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宰相的小妾偷情,但只因被抓後作了首詩,居然得到小妾和十萬禮金
縱觀歷史,文化造詣深厚者有之,官爵祿位顯赫者有之,一輩子都交好運者也有之,但能得兼以上三者,除他之外,又有幾人?尤其是那個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好運氣,為何就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顧於他呢?他的名字,就叫李百葯。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派使者到歷陽(今安徽和縣)招撫割據於此的義軍首領杜伏威。這時天下大局已明朗,依託關隴優越地勢的李唐政權大有當年秦王東出橫掃中原之勢。於是,杜伏威的謀士李百葯審時度勢地向他提出歸順李淵的建議。杜伏威眼見大勢已去,便聽從了李百葯的建議,決定親入長安拜謁李淵。
![]()
走到半路時,年輕氣盛的杜伏威不知受了哪位高人「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蠱惑,思想發生了動搖。他認為李百葯的獻策是存心要害他,於是派人給李百葯送去了一壇石灰酒,欲以賞賜為名將其毒死。不明就裡的李百葯收到石灰酒後,想都沒想就喝了下去。如果換作別人,這壇酒肯定是致命的毒藥。但是對於自幼就百病纏身的李百葯來說,這壇酒卻從毒藥變成了瀉藥,一番折騰后,困擾了他半個多世紀的宿疾全消,從此開啟了他全新的健康人生——這樣的好運氣,可不是誰都能碰得上的!上述這件事,在李百葯漫長的人生當中,只能算是一個小插曲。那個讓無數人渴求的超級好運氣,對於李百葯來說,簡直就如同自己腹中的空氣,想吹就能吹出來。李百葯是個地道的「官二代」。其父曾在隋朝建立初期擔任內史令,賜爵安平公。李百葯雖然從小就體質虛弱,常常泡在葯罈子里(他正是因此被祖母賜名為百葯),但卻並未影響到其早期的智力開發—七歲時就能背誦西晉左思的名篇《蜀都賦》,史書上說他「下筆能文,藻思沉鬱,尤長五言」。儘管體質較弱,但李百葯未及弱冠之年便已丰神俊朗、玉樹臨風。和很多青春期的少年一樣,荷爾蒙的躁動讓他差一點就栽了個大跟頭:那是一個微風拂動的春夜,他暗自潛入了當朝宰相楊素的府邸,為的就是和時為楊素小妾的女友約會。楊素乃是當時最受皇帝寵幸的權臣,李百葯冒着如此大的風險前去,可謂「所要者膽,可貴者魂」。
![]()
她見到他時,一臉委屈地訴說自己不得不嫁入豪門的辛酸,含情脈脈地表示:「我雖然把身體給了他,但心卻一直屬於你。」李百葯正滿心歡喜之際,楊素突然破門而入。李百葯並沒有因此丟下「女友」求饒,而是一副問心無愧的樣子。楊素見此,倒也沒有大發雷霆,耐心詢問起兩人從前的經歷,李百葯也不卑不亢地從容作答,最後楊素讓早有神童之譽的他作詩自敘,稱若合其心意,就不再追究。最後,楊素不僅不追究李百葯的「勾引」之罪,反倒主動提出成全他們,還送了數十萬錢財做彩禮。590年,其父病逝,26歲的李百葯承襲爵位,並在楊素的推薦下,擔任了太子舍人、東宮學士的職務。他在陪太子楊勇讀書的同時,參與了朝廷修五禮、定律令、起草奏議文表的工作。如果沒有意外發生,身為後備幹部的李百葯將會在楊勇即位后出任更顯要的職位。可是,皇次子楊廣卻大耍兩面派手段,靠製造弒父奪位的凶殺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隋煬帝。楊廣之前出鎮揚州,為擴充勢力,曾派人請李百葯為自己效力,李百葯卻「辭疾不赴」。這引起了楊廣的怨怒,他即位不久便以皇帝的名義將李百葯貶到桂州(今廣西桂林)。若是換成一般人,早就被這樣的貶謫壓垮了身軀,可李百葯卻因禍得福。他如果一直留在好大喜功、奢靡無度的隋煬帝身邊,不是被這個暴君找個理由殺掉,就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中被埋葬。就在李百葯南行赴任途中,他們全家人在太湖遇到了劫匪。當白森森的刀子出現在李百葯眼前時,幸運之神又一次光顧了他—他的兒子跪倒在劫匪面前,嚎啕大哭,請求他們勿傷父親,願以己命換父命。結果盜亦有道的劫匪「哀而釋之」,保全了李百葯全家人的性命。大難不死的李百葯後來又被隋朝政府授以建安(今福建建甌)郡丞的職務。當他興沖沖地前去履職時,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聽到了隋煬帝被其部下殺死的消息。善於審時度勢的李百葯沒有死抱在隋朝這棵朽樹上,而是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軍,意欲完成自己救國救民的夙願。然而,這些得一時之利的義軍領袖最終還是難成大器,李百葯只好把目光投向了遠方的李唐政權,因此才有了他向杜伏威獻策、喝毒藥反而醫好病的事情。杜伏威到了長安之後,表面上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實際上卻形同軟禁,這令他更加堅定了除掉李百葯的決心。這次,他不玩送石灰酒的陰招了,而是直接寫信給主持義軍工作的輔公祏,密令其捕殺李百葯。然而,杜伏威千算萬算,還是漏算了一個人—他的養子王雄誕。王雄誕平素對志存高遠且又博學多才的李百葯極為敬仰,所以極力保護,使得李百葯免於災難。後來,不自量力的輔公祏起兵反唐,身在軍中的李百葯被其裹脅,擔任了小政權的吏部侍郎之職。這件事傳到長安,素與李百葯有故交的唐高祖李淵極為憤怒,決心將李百葯繩之以法。唐軍平定輔公祏之後,李淵終於逮到了這個貌似三心二意的李百葯。就在李百葯將被押解入獄之際,一名小卒在輔公祏的文案中發現了杜伏威令其殺害李百葯的密信。這份有力的證據及時地證明了李百葯並非叛亂者的同黨,李淵看信后怒氣稍平,雖仍將李百葯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但畢竟留了他一條性命。玄武門事變后,對李百葯懷有成見的李淵退居二線,年輕有為的李世民上台執政。他對李百葯的品行與才華很是了解,很快就把年過花甲的李老前輩提升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並讓他撰寫《齊書》。十年後,飽含李百葯父子兩代心血的《齊書》編修完成,這部書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為李百葯贏得了無數讚譽。
![]()
貞觀末年,李百葯因年老執意辭官,后以84歲的高齡駕鶴西遊。《唐書》給出的答案是他以才學和操行聞名於世,所以才受到各方名流的敬重。這個分析稍顯籠統,若以全局而論,為李百葯人生帶來無數轉機的好運,其實正是品行高潔的他對自己理想的執着堅守——如果他只是採取遊戲愛情的態度,在楊素的強權下屈膝求饒,又怎能將已嫁為人妾的前女友重新找回?如果他平時不是堅守忠孝正義的理念,危難之際,受其言傳身教的兒子又豈會挺身而出?如果他只把濟世安民的經典當成追求功名利祿的敲門磚,朝秦暮楚地遊走於各個政權之間,又豈會有仕途跌宕之後的再次雄起?老子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李百葯這些歷經風雨的傳奇故事,正是對這句話的經典詮釋,歷久而彌新。春風十里,不如讀史。轉自論壇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