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國畫大師潘天壽 兩岸藝文盛會

▲今年是國畫大師潘天壽120歲冥誕,兩岸藝文界人士舉行盛大紀念活動。(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4.25) 大 中 小 寧海,一個距離浙江省寧波市80公里、人口30萬的小縣城,25日上午城內一座小公園裡,迎來了兩岸近百位重量級藝文、政治人物,為的是參加一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120歲冥誕紀念活動。大陸前浙江省省長呂祖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中國美院副院長王贊等都是座上嘉賓;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蔣孝嚴特別受邀出席盛會,台灣藝文界20餘人亦組團來訪,成員包含前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藝評家何懷碩、美術史家蕭瓊瑞,以及水墨畫家江明賢、李轂摩等人。
▲前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左二)、畫家江明賢(左)與藝文界人士組團前往參加潘天壽紀念活動。(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4.25)潘天壽(1897-1971)是知名的國畫大師與美術教育家,與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並稱近現代「中國書畫四大家」。除了書畫、篆刻享有盛名外,潘天壽的詩詞亦是一絕,吳昌碩便曾稱讚他的畫有風骨,形容他「天驚地怪見落筆,街談巷語總是詩」。潘天壽畢生致力於弘揚傳統國畫,在擔任浙江美術學院(前身為國立藝專)院長時,曾提出中西畫應拉開距離的學術觀點,更力倡將國畫系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強調基礎教學,對傳統藝術的復興有深遠影響。潘天壽與臺灣的美術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49年國民政府撤離大陸,他的70多位弟子來到臺灣,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延續了中國繪畫的教育傳統,使水墨文化得以在寶島傳承下來。70多位弟子中有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知名畫家席德進、朱德群、趙春翔與吳學讓,他們不僅揚名臺灣畫壇,更效法恩師治校模式,成立了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改制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使兩岸藝術一脈相傳。受業於李霖燦的的前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過去常聽老師講述潘天壽的故事,言談間充滿對潘的敬意。黃光男是此次臺灣參訪團的團長,他指出,潘天壽以指畫、枯筆,將水墨畫的質感發揮到極致,詩詞則傳承了文人畫以及詩畫同源的精神。黃光男以「宗師」來尊稱潘天壽,認為他比「大師」更勝一籌。美術史家、成功大學教授蕭瓊瑞引述了潘天壽「寧可志氣、不要俗氣」的話,推崇潘的畫作構圖大膽奇崛,「不是筆力的問題,而是品味的問題」。
▲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表示,自己與潘天壽是「老鄉」。(圖/劉潭提供,2017.4.25)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指出,寧海與自己的老家奉化同屬寧波市,他笑說自己雖是藝術門外漢,卻可以潘天壽的「老鄉」自居。蔣孝嚴強調,臺灣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保存有功,而過去50年來,兩岸的交流也一直十分熱絡。他認為,中華文化的精神是堅韌不拔,大家對此要有信心;兩岸文化交流雖看不見、但無所不在,雖摸不著、但無堅不摧。蔣孝嚴感性地說,經濟、軍事可以讓一個國家強大,但只有文化才可以一個國家偉大;他期許文化的中國夢能早日實現,讓全世界都讚美、驚嘆。潘天壽的二兒子潘公凱克紹箕裘,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在追思父親畢生的貢獻時提到,潘天壽生在中國社會變動最激烈的世代,既是傳統知識份子又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啟蒙,決心以教育救國為己任,投身美術教育,在三〇年代便寫下《中國繪畫史》作為課堂講義,對東西方文化異同有深入的見解。潘公凱表示,潘天壽曾把中國與西方繪畫體系看成兩個高峰,認為如果把兩大體系的高峰削平變成平原,就沒意思了,「藝術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潘公凱說,未來希望能將父親未完成的志業繼續推進,「不僅因為他是我的父親,也是因為我認同他的理念」。
▲潘天壽書畫陳列館正展出三十幾幅他的真跡作品,圖為《耕罷圖》。(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4.25)與潘公凱熟識的臺灣畫家江明賢表示,自己在擔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時,與中央美院經常舉行校際交流。江明賢說,從學習繪畫者的角度來看,潘天壽的畫偏金石派、並不好學,必須同時精通書法與篆刻;而潘的繪畫講求造型,不同於一般的花鳥畫。江明賢分析,潘天壽除了將繪畫理念作主觀性表現外,也注重寫生,再幻化為心中理想的意象,所以他的鳥禽動物都具有一己獨特之造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儘管已逝世46個年頭,潘天壽對中國傳統繪畫依然如長河般,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資源,發揮了源遠流長的影響,滋養一代代的藝術人士。如今走在海寧街頭,舉目所見有潘天壽的故居、廣場、道路,以及以他為名的中學、小學、書畫陳列館、設計藝術獎;新建的潘天壽藝術中心亦在25日舉行了奠基儀式。
▲兩岸藝文界人士共同參與潘天壽藝術中心的奠基儀式。(圖/劉潭提供,2017.4.25)3月14日是潘天壽120歲冥誕,為表彰他對中國繪畫與美術教育的貢獻,「海峽兩岸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於4月25日至28日在潘天壽故鄉風風火火、盛大展開。該活動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主辦,中共寧海縣委、寧海縣人民政府、寧波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寧波大學、潘天壽基金會、臺灣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承辦,協辦單位有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