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徐佳馨/那些調控房市的往事
▲在新政府釋出不會有打房新政的態度下,台灣房市逐漸回歸基本面。(圖/NOWnews資料照) 大 中 小 在新政府釋出不會有打房新政的態度下,台灣房市逐漸回歸基本面。對政府來說,調控或許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房市症狀百百種,這麼多年來看,也沒有治百病的萬靈丹。以供需觀點來看,一個人口與資金不斷流入的地區,房價往上漲自是水到渠成,政府希望透過政策壓抑房價,也無可厚非。最近讀了幾本有關房產政策的書,這也才發現,在歷史洪流中,若是經濟蓬勃發展,人口穩定成長,幾乎都會遇到居住問題,為政者只要有些「苦民所苦」的思維,出手調控房市並不是個新鮮事。差別在有沒有效果而已。根據學者研究,若以抑制房價為前提,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為了遏止房價飆漲的「限購」手段,雖然說宋政府除了自己做建商,也自己當房東,是歷朝以來最具商業頭腦的政府,即使身處其中,依舊會忌憚百姓居無定所而生亂,宋真宗時期,為了避免官員炒房,明令中央及地方官員不准購買政府出讓類似國宅或是公家宿舍的「公屋」,避免民眾買不到;到了宋仁宗時期,又進一步規定現任高官除了正在居住的房產外,不得在京師購買第二套房。不過縱使如此,宋朝還是寫下了可能是中國歷代最高的房價所得比,根據後人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晚年在開封購置的一戶住宅推論,一個基層的書記員若要買間同類型的房,得不吃不喝達261年以上。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明朝,即使規定官員敢在工作地點買房,被朝廷得知,免除公職、沒收房產之外,還要打50大板,不可說不嚴苛,可是在京城買屋,一個縣長至少也得10年以上不吃不喝才有辦法。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