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陳燮君:藏書10萬冊 構建自己的百科全書

「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暨世界讀書日活動」現場。左二為陳燮君。 大 中 小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閒暇太少,好書太多。怎麼做才不會『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家有10萬藏書、曾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陳燮君先生在4月23日上海書城舉行的『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暨世界讀書日活動』上分享了他的心得。根據鳳凰網報導,陳燮君愛書,一是喜歡,二是研究需要。自他1970年代在上海社科院從事研究工作開始,每天去書店就成了習慣;後來調任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也從來沒有離開過讀書、買書。幾十年下來,買回家的書積累了有10萬本左右。這些書放在他的家裡、辦公室裡,甚至母親的房間、兄弟姐妹的住宅、朋友的大車間,『能放的地方都放』。初次走進他房間的人總是誤以為這是一家公司,而且正在搬場—放置的書實在太多了。10萬本書,怎麼讀呢?陳燮君說,最重要的是構建一個自己的『百科全書體系』。『簡要的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1980年代以後從社會科學中劃分出的人文科學,還有思維科學,這是四大板塊;數學和哲學是兩條主線。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分14個大類,現在精簡到10個大類,但不管多少類,其實都在這個框架之中。』陳燮君說,買書時,在選書的那一瞬間,腦海裡就應該清楚,這本書應該放置於哪個書架上、哪一門類中。其次,書要用,用了才能活。『書籍買回、上架以後,應該一直在動態的組合當中。按照專案的需要、根據我接下來要寫的書,動態編組。1950年代陳雲抓農業合作社工作,將其比作吃果子,嘴裡吃著、手裡拿著、腦子裡想著,眼睛還要盯著一個果子,這就是一種動態。按照動態順序推進,把這些書放上書架以後,隨時動態組合它們。』陳燮君感慨,在這樣的數十年如一日的積累之後,書籍真的變成了力量、變成了進步的階梯,『有時它還是懸崖峭壁旁的一個扶手』。他舉了個例子。2010年上海世博會,陳燮君是上海市4個總策劃之一、全國18個顧問之一。『很多人不明白,你從來沒有辦過世博會,怎麼做總策劃、總顧問?我告訴大家,10萬本書幫助了我,因為書中真有世博會,書中真有黃金屋。』陳燮君分享了他讀書的一些經驗之談。『如果是喜歡歷史的讀者,最好能把歷史類的權威著作買全。要有這種雄心,張開網路、構建系統,才能避免浮光掠影、不夠深入的毛病。』『比如《毛澤東年譜》,不是專門研究中共黨史和毛澤東的人,買這本書就沒有用處嗎?不是的。我出生於1952年,我非常希望了解1952年以後每年國際國內發生了哪些大事,最好的辦法就是看《毛澤東年譜》。這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最權威的班子編寫的,每一年全球、世界上國內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毛澤東年譜》裡都寫得完完整整。』『有了提綱挈領的整體框架、頂天立地的方法論,書怎麼讀都不會嫌多。對你而言,冬天的夜晚將會顯得特別寧靜、充實。有句話說,低調就是腔調,你會高調不起來,因為知識的網路太深沉了。』陳燮君說。
陳燮君說,新華書店對於城市來說是文化景觀,對他的人生來說則是重要的文化驛站。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