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當我們崛起時》感人肺腑的彩虹史

串聯美國近半世紀以來LGBT同志平權重要歷史事件為梗概,翔實紀述這條漫長征途上的辛酸、挫敗、屈辱、落寞、信心、希望與榮光的迷你連續劇《當我們崛起時》(When we rise)由ABC電視台製播,已於「愛奇藝」網站上架,是一齣感人肺腑的好「戲」。《當我們崛起時》中,做為故事發展背景的社會變遷訊息,傳遞精準,擲地有聲,卻絲毫不影響其做為深刻精緻好戲欣賞的扣人心弦。劇本宏觀而精彩,拍攝手法沉穩流動兼顧,曲折的戲味與主題的凌厲並臻,以直指人心的普世共鳴出發,不刻意嚴肅沉重,不渲染衝突悲情,卻足以讓觀眾真切體會到:發人深省的,不是戲劇題材,是人性價值的盲點與糾結;高潮迭起的,不是擬真杜撰的情節,是鮮血淋漓一路走來的真實軌跡;峰迴路轉的,不是戲中角色的跌宕遭遇,而是現實生活裡近在咫尺的,為自我權力、尊嚴與價值屢敗屢戰前仆後繼的先趨群像。做為史實紀錄,鞭辟入裡;做為一齣好戲,情感豐沛,筆觸細膩,令人動容。 《當我們崛起時》的戲劇架構由三條各自經營的「故事線」開展、交錯、整合:一個在任務中失去同性愛侶的非裔海軍,一個宣揚女權運動的狂熱女性主義者,一個拒絕接受同性戀治療而失去家庭所有經濟支援的18歲離家少年,這三個處於人生邊緣狀態的主角,在面對「同志平權」的龐大議題之前,他們戲劇張力濃烈的「處境」(situation)擰成一股繩,做為掀啟整齣戲核心氛圍的觸媒,各自鮮明歷歷,各有導引觀眾入戲的磁吸效應,而「同志人權」這個相同的命題之於他們三段不同人生的意義,呈現出不同面貌,卻匯整成殊途同歸的「迫切性」,首集的起頭與鋪陳,不矯情不突兀,黑人主角Ken在投身「同志平權」之前已經必須艱辛地面對「種族歧視」的不平等,女主角Roma更是被設定為站在男女性別待遇不平等抗爭第一線上的熱血鬥士…,這種「人設」安排合情入理,特別引人入勝。「石牆事件」等實際給社會造成過震撼激蕩的諸多「里程碑」做為故事講述的「時間軸」,同時標註的是主角人物的成長歲月,以及LGBT平權運動的「發展史」編年刻度,交相烘襯的虛實呼應,大處氣勢磅礡,細節幽微栩栩,是《當我們崛起時》在整體成績中的第一個亮眼之處。 這三個核心人物的「走在一起」,過程初期的內部「矛盾」在描述上極其動人:「女性主義者」對於男女平權的爭取是勇往直前的,但對於女同性戀的理解與包容,看似一線之隔,卻還存在著一道微妙的藩籬;女同志酒吧,禁止男人進入;白人Gay Bar,對黑人投以敵意眼光…,這些原本該第一時間「同仇敵愾」的弱勢族群其實並不盡然是想當然爾地一馬平川地就團結起來的。這種基於自我保護的「危機意識」所造成的疑慮與試探,充滿人味的真實,雖是細節,卻具備了「嘲諷性」與「辯證性」,黑人主角Ken在警察狂暴臨檢「變裝酒吧」時的反射動作是「火速逃跑」(還回頭丟下一句:「我跟他們不是一夥的!」),卻在事後(幾經自我內在的掙扎、沉澱)再次前往對那「媽媽桑」誠摯致歉那一段:「我在人生裡,在越戰的戰場上,我不會扔下我的戰友,這一次,我也不會…」格外令人難忘。類似的微妙矛盾(例如:對於「人工受孕」產下自己的孩子當媽媽這件事,之於「女權運動者」和「女同性戀者」,便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見解歧異),在面臨更嚴苛的共同衝擊時(例如「愛滋病」的出現,例如哈維米爾克的被刺身亡,讓剛見曙光的同性戀者權益法令又遭撲熄),逐漸出現了無形但具體的磨合與修補,種種「彼此扶持,相濡以沫」的情懷刻劃,瀰漫著文學調性和對人性正面看待的溫暖光明,層次豐富,餘韻綿長,這是《當我們崛起時》在創作意圖上不流於單一面向刻板化的,第二個細緻之處。 ▲《當我們崛起時》(When We Rise)劇照。(圖/愛奇藝提供,2017.03.08)本文由《NOWnews 今日新聞》授權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