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品牌形象受損 麥當勞淡出中國業務


2016年1月10日,麥當勞把香港業務售予中資為首財團,爭議持續。麥當勞香港發言人表示,期盼引入中資股東,會使麥當勞“多些地方智慧”。(高鋒攝)

浸會大學學者麥萃才認為,麥當勞把業務售予中資為首集團,屬商業決定。(浸會大學網頁,拍攝日期不詳)美國快餐“麥當勞”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業務售予中資為首的財團,使人關注今次交易,背後有沒有政治考量。有經濟學者相信純屬商業決定;但亦有評論認為,麥當勞一定程度上,乃基於中國國情作出決策。(高鋒報道)以中信股份為首的財團,向麥當勞收購8成中國大陸和香港業務,涉及約161億港元。財團和麥當勞成立的新公司,將擁有20年中港麥當勞的特許經營權。新公司計劃未來5年,在中港開設逾1500間新店。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麥當勞把業務售予中資為首的集團,屬商業決定。 麥萃才:我不覺得是政治決定。快速餐飲零售有很多不同合作方式。通常最初是所謂的外地直接投資。尤其最初品牌在當地不為人熟悉,投資者興趣不大,之後可以作為特許經營去進行。唯一問題是,今次的買家或涉及國有資本,使人覺得背後有特別原因。他預期未來會有更多中資企業,收購海外業務。麥萃才:很簡單的例子,在七、八十年代,香港很流行日資百貨公司。到今時今日,日資百貨公司繼續存在,但業務就已由本地資金收購。現時的“財富世界500強”,已有百多間中資機構,和美國的比例差不多。它們作為國際性企業,收購合併是無可避免的。香港經濟學者關焯照就認為,麥當勞選擇賣盤,和它們在中國的發展,未如預期理想有關,當中涉及品牌文化,以至食品安全等因素。關焯照:它出事(過期劣質肉事件)對於它企業形象肯定有影響。大陸的食品安全經常有事發生,使他們有戒心。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供應商的食品安全水平,甚至大陸的工資上升,對它來說可能是“雞肋”。一傢具歷史的國際性的公司,它未必很願意迎合某些國家的市場口味。它(可能)覺得既然發展上不是那麼理想,它就決定離開這個市場。大陸經濟學者胡星斗指,按照規律,隨著中國進入小康社會,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會層出不窮,如果情況未來有改善,不排除麥當勞會捲土重來。胡星斗:也就是說,看看中國政府怎樣去解決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如果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逐步解決。這樣的話,跨國公司又會回到中國。而麥當勞香港發言人接受“蘋日報”查詢時表示,本港業務會一如平時,期盼引入中資股東,會使麥當勞“多些地方智慧”,能迅速回應本地需求。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