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報報/電影回眸 大陸電影進入了一個常態發展期
2016電影回眸。 大 中 小
新常態(年度關鍵字)過去14年,大陸電影市場奇蹟般地保持了30%以上的年票房增長速度,大陸電影不僅從瀕危狀態中鳳凰涅槃,而且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第二大電影市場。進入2016年之後,大陸電影似乎迅速地進入了一個發展調整期。根據人民日報報導,票房上漲速度明顯下降,有的檔期甚至出現了近十多年來少見的負增長。這種現象既是對上一年度在網路和資本推動下非常態增長的『補償』式調整,同時也預示著大陸電影進入了一個常態發展期。靠改革帶來的市場紅利,靠網路介入帶來的管道優勢,靠資本帶來的利益驅動,開始更多地回歸到依靠電影的質量、依靠更多優質電影供給的軌道上來。這似乎成為了大陸電影發展新常態的徵兆。這種常態可以看作大陸電影創作的新常態。依靠大IP、依靠高顏值和『小鮮肉』、依靠炫技、依靠拳頭+枕頭+噱頭席捲市場的時代似乎過去了。這一年,諸多IP電影,甚至是所謂的『超級IP』電影,儘管在技術上、在視聽奇觀上相當驚豔,但因為缺乏能夠與觀眾溝通的故事、人物、情感,市場效果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而仿效前些年高票房類型但缺乏創新的所謂『喜劇+愛情』模式,在這一年也被觀眾所拋棄;靠炒作、靠營銷似乎再也不能讓一部藝術質量平平的影片『騙取』觀眾的信任。質量之外的元素,對於電影市場的影響大大降低了。觀眾需要更優質的電影成為共識。正因為如此,《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影片就成為本年度最被觀眾認可的電影之一。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真實改編原則,典型的『小分隊孤軍深入』的動作類型片模式,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製作精神,特別是將國家愛人人的現代主題融入人人愛國家的傳統主題之中,使得這部作品能夠在電影市場相對低落的狀態中異軍突起。一方面說明觀眾仍然需要優秀的主流電影,另一方面也說明大陸電影人可以製作出優秀的主流電影。這一信號的釋放,會讓更多的電影人意識到,任何急功近利的電影創作模式都是短命的,創作出經得起觀眾口碑檢驗的優質電影,才是大陸電影新常態的核心。大陸電影的新常態同時也是電影觀眾的新常態。前幾年,由於電影市場的急速擴展,大量缺乏電影觀看經驗的『新觀眾』、特別是『網生代』觀眾進入電影消費,『小鎮青年』『網感』『搞笑』『逆襲』等等似乎成了電影觀眾的共性。然而,當觀眾的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的觀影訴求會越來越高,他們的觀影多樣性特徵也會越來越突出。2016年,所謂的『爆款』『黑馬』電影越來越少,但是分眾化、差異化的電影觀眾卻越來越普遍。第四代導演吳天明創作的一部手法傳統的紀實風格電影《百鳥朝鳳》,在超長的放映週期中,取得了超過7000萬以上的票房成績,這至少說明大陸觀眾對非商業電影的接受能力在明顯提高。這一年,包括具有一定表現主義風格的《路邊野餐》《長江圖》這樣的非常小眾的藝術電影,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空間,這說明大陸觀眾的差異化審美正在形成。而陸川導演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創造了超過8000萬(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的電影票房,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說明繼前一年的《喜馬拉雅天梯》等作品之後,紀錄片正在成為影院電影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有什麼樣的電影。電影觀眾的可喜變化,必將促使更多的電影人關注電影的創作質量,創作出更多樣化的電影作品,滿足觀眾日益提高、日益分化的需要。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