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奶奶是世上最後的「三寸金蓮」!當她回憶起新婚丈夫首次看到她拆下裹腳布時….丈夫居然表示…



纏足是中國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裝飾習俗,起源之初僅僅是將女子的腳纏的纖細以體現美感,且僅限於少數人,明末至清朝時期開始在普通女性間流行,並逐漸演變成摧殘女性的一種陋習.
足有從四、五歲左右開始進行的。分成四個階段進行。所需時間大約是3年。這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日子。最劇烈的激痛時期,是在把趾彎曲的第二和第三階段。除了拇趾以外的四個趾頭,都要彎曲到腳底再用力綁牢,不但會出血、化膿、發炎、紅腫,還會長雞眼。即使只是靜靜地坐著,也會劇烈地疼痛。
  所謂「小腳一雙、眼淚一缸」,正是此種情形的真實寫照。  纏足開始時,父母總會警告女兒:「不管多大的痛苦,你都要忍耐,否則長大就嫁不出去。」  叮嚀完畢,纏足正式開始。



  第一階段「試纏」,先將雙腳在盆中洗淨,然後,右腳放在施行纏足術者的大腿上。趁著腳還濕熱時,將拇趾之外的其餘四趾用力向腳底彎曲,然後在腳趾之間灑上藥劑。據說,灑上藥劑後能使皮膚收縮,避免雙腳在被緊縛後發炎或化膿。待腳趾彎曲到腳底後,便用布綁起縛起後再用線將布的一端和縫隙縫合,使其不再鬆開,同時,讓女孩穿上纏足用的襪子和尖頭布鞋。
  第二階段是「試緊」。這個階段要進行半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加強緊縛的階段。平均每三天要將裹腳布解開消毒一次,然後再綁起。並且將綁緊的力量逐漸加強。如此一來,痛楚自然也會增加。由於腳趾被用力彎曲,因此很容易長雞眼。同時,全身的重量均落在彎曲的八隻腳趾上,因而疼痛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此時,腳上所生的雞眼要用針剔掉。
  這是一個可怕的階段。每當施行手術的人端著水桶進入房間時,女孩就會害怕得一面哭泣,一面企圖逃跑。可是,腳部的疼痛使她很容易被抓住,於是腳布被解開了。這時,腳背的皮膚幾乎完全萎縮,並會流膿、出血,此時施行手術的人便將女孩的雙腳浸泡在藥水中仔細洗淨。女孩若想掙扎,生雞眼的疼痛處就會挨打,使她因怕痛而必須一直忍耐下去。接著,施行手術者會用針將雞眼剔掉,疼痛使女孩不住地縮腳,然而,這已由不得她,手術仍要繼續進行。
  繼續下去的最痛苦的第三階段是「緊纏」。這時所進行的方法是將中腳骨向腳底彎曲緊縛,由於力量很大,所有的骨頭均會因此而彎曲。這個階段?需要半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會使腳部的肉萎縮,腳背僵硬脫皮、出血、潰爛、化膿。嚴重者,小趾也會潰爛。不過,中藥裡有專為纏足各階段使用的處方,止血、化膿及潰爛痊癒後,「美妙」的小腳便出現了。
  接下來便是進入最後階段的「裹彎「。這段時期的疼痛並不劇烈。方法是將腳底部分弄成凹型,這同樣要花半年的時間。過了這個階段,腳背會隆起呈弓型,腳底則深深凹入,拇趾下垂,其餘四趾則被壓入腳底的凹入部分,整個腳的長度大約10釐米,是理想的小腳,被稱為「新目」或「三寸金蓮」。
  纏過的小腳,觸地的部分減少,甚至連站立和走路都發生困難。事實上,纏足走路,比穿高跟鞋走路還要困難多了。  剛完成纏足時,還不懂走路的方法,所以用腳跟行走,但這種走路方式往往會使腳踝、腳跟及小腿因負荷太重而腫大,因此,這時就要開始進行訓練,學習「優美」的走路方法。
  練習行走不只要使姿勢優美,同時,也可使一雙被裹腳布緊縛的雙腳,血液循環通暢。走路的練習要不斷進行,晴天時便在院子裡練習,雨天則在房內進行。每天大約要走5公里左右。


  經過不斷的練習,走路的技巧越來越高明,不久之後就可學會被稱為「輕移蓮步」的優美姿勢,足以吸引男性的目光了。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纏足完成以後,女孩子仍繼續成長,所以,要不斷留意緊縛雙腳。如果未曾好好注意,經過幾年之後,腳會再長2、3釐米。同時,雙腳因為一直被裹腳布緊緊縛住,必定會因為流汗而發出惡臭。俗話「臭如裹腳布」就是由此而來。
  針對女性裹腳的需要,古人發明一種稱為「香蓮散」的中藥,可以放入鞋中除臭。只要七天換一次,便可清除惡臭,常保芳香。此外,還可使用蘭湯洗滌,也可去臭味。
  纏足完成之後,原先用來裹腳的布會由藍色逐漸泛白,長度也會縮短到2至2.5米,最長亦不超過3米。一般說來,良家女孩絕不會在別人面前解開裹腳布的。如果女孩在異性面前解開裹腳布,那就意味著兩人之間,必定有了密切的關係。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