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大陸最後一個漁獵部落 查干淖爾的冰上傳奇
漁民們正在裝車。 大 中 小 2016年冬至之後,在位於大陸東北的吉林省,冰雪裹嚴了大地,老百姓稱為『鬼齜牙』的寒冷正式到來。根據光明日報報導,凌晨5點,漁把頭張文已經起床了,他要帶領由55個人組成的漁獵團隊,從西山外的漁村出發,趕著馬車,到查干湖的冰面上,把一張長達2000公尺的大網送進冰層裡面,而這一網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數萬公斤大魚的收成。在大約1000年前的遼代,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會在這個季節專程來到今天的查干湖水域,『卓帳冰上,鑿冰取魚……春盡乃還』(《遼史•營衛志》),開創了有史料記載的冬捕先河。一條『冰魚』穿越時空,把漁把頭張文和皇帝耶律隆緒聯結到了一起。雖然,千年以前沒有今天的發達和繁榮,但他們仍然可以隔空對話,因為那時有與今天一樣的冰雪,以及從雪線上升騰起來的火紅的貼著人心窩的太陽。車輪與太陽都在大地上轉動,那日出,是冰湖上的馬拉出來的。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擁有500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包括張文在內的冬捕隊共有4支,200餘人,都是當地的漁民。由於延續了千百年來捕魚的傳統方式,他們也被稱為大陸最後一個漁獵部落。
源於『捺缽』『冬捕可以追溯到遼代,』吉林省著名民俗專家曹保明說,『在宋遼時期,查干湖稱為大水泊。據史料記載,遼代從聖宗皇帝開始,一直到遼代末年的天祚皇帝,每年都千里迢迢到查干湖漁獵,還利用這樣的機會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這就是遼代的春「捺缽」。』『捺缽』是契丹語的譯音,意思是皇帝的行宮。遼代的帝王保持著先祖的習俗,一年四季居處無常,進行遊牧射獵活動,稱為『四時捺缽』。冬天,冰下的魚因為寒冷而生長緩慢。遼聖宗忘不了的是那條來自冰下的魚肉質緊密紮實,口感香嫩爽滑。但漁把頭張文首先要做的卻不是品嚐魚鮮,而是『祭湖醒網』。1211年,草原霸主成吉思汗替代遼國統治今吉林地區的大金國。駐足煙波浩渺的查干湖邊,銳不可當的成吉思汗通過這片大湖好像感覺到了神靈在給他某種啟示,遂安排祭湖大禮。他親率將士,將九個牛頭、九隻全羊、九壇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條哈達、九枝青松、九盞聖燈分擺在祭台之上,再升起九堆聖火,然後面朝大湖,對日九跪,對湖九拜,並口誦祭詞。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