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最高科學技術獎 打破了不成文慣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右)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左)頒獎。 大 中 小 不管哪一種評獎規則,都應基於學術。這次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屠呦呦,清楚的傳遞這一信號。評選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局限於院士『圈子』,就是對學術利益的突破。根據台灣網報導,在1月9日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以及非『兩院』院士科學家。在2015年獲諾貝爾獎後,輿論曾期待屠呦呦能獲得當年度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她落選後,不少人為其『抱不平』。2016年度的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趙忠賢、屠呦呦,可謂眾望所歸。在筆者看來,一個人獲得一項大獎,沒有獲得另一項獎勵,是很正常的。諾貝爾獎獎勵的是某一成果的創造者,並不是針對獲獎者終身成就的評價;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的並不是某一項成果。屠呦呦獲最高科學技術獎,最大意義倒不在於對屠呦呦的肯定,而在於打破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慣例。從2000年開始評選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到2015年,一共有25位獲得者,均為院士。去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公眾對其『三無』身份(無院士頭銜,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很是感慨,並對國內人才評價體系看重身份、頭銜進行了反思。有一種意見認為,屠呦呦沒有獲得2015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跟她沒有各種頭銜不無關係。這當然只是一種揣測,但反映出公眾對學術評價過於『頭銜化』的憂慮。最高科學技術獎可以說是科學界的終身成就獎,代表對科學家的整體評價。科學家的頭銜和身份,只是評價的部分依據(反映其學術貢獻與學術能力),而不能將其視為門檻。一直以來,大陸的人才政策都強調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論資排輩。但是,從科研專案立項到學術人才計劃評審,從職稱評審到院士評審、國家科技進步獎勵評獎,論資排輩問題一直嚴重存在。一個人一旦獲得某一專案、入選某一人才計劃,就擁有了某種學術身份、頭銜,在接下來的學術活動中,就享有相應優勢和特權。這非但不利於激勵青年學者追求學術理想,還破壞了學術競爭的平等性。
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