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自述:我的扶貧故事

這是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習近平當年住過的窯洞。 大 中 小 「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裡走出來的。」習近平自己說。根據鳳凰網報導,40多年來,從一個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之前,學習小組精編了一些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自己講的扶貧故事,分外真摯、動人。今天,學習小組再次推薦。1、拿摩托車換農機具當時,延安地區有3萬北京知青,我是第一個當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北京市獎勵給我一輛三輪摩托車,我一看,這車在村里沒什麼用,開都開不進去,換個實用的東西吧。後來,開著它到了延安,找到延安農機局。我說,這輛三輪摩托車是北京獎給我的,我想跟你們換幾件農機具。他們聽了很高興,當時那輛摩托車在延安也是很緊俏的,最後換了一輛東方紅52馬力的手扶拖拉機、一台磨面機、一台揚場機、一台碾公尺機和一個潛水泵,都很實用。2、「一捅那個糞噴了我一臉,但沼氣出來了,一點就著」陝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是我帶著搞的。1974年1月,《人民日報》刊登了四川一些地方發展沼氣的報導。我剛當大隊黨支部書記,看到報導後就想,四川可以搞,陝北能不能搞?經縣裡批准,我與縣裡派的其他三個人去四川考察。回來後,我指揮村里幾個石匠鑿石頭建沼氣池。剛開始,一直不產氣,但有水泡往上冒,說明下面有氣。我想是不是堵了啊?就拿鐵鐱子去捅,一捅那個糞噴了我一臉,但沼氣出來了,一點就著。我們向上面報喜,地區、縣裡都很重視,又組織了一個延安地區沼氣學習團,正式去四川學習。四川省派了兩輛小吉普,帶我們走了七八個縣,一路學過去。後來,沼氣在整個延川推開了,陝西沼氣化現場會就是在延川縣梁家河等村開的。3、為修淤地壩、搞梯田,習近平曾光著腳站在冰上幹活我在梁家河插隊7年,其中兩年做大隊黨支部書記。記得有一次組織支部書記去大寨參觀,我正好村里有事,沒有去成。去了的人回來說,他們那裡天天吃白面都行,但人家說了,為了支援社會主義建設,要把白面留下來,吃玉米棒子。有人說,咱們是不是也定一個目標,學大寨的目標就是一年四季能吃上玉公尺面。我說,這個目標很宏大啊,咱們爭取實現它。那個年代,農村還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吃「大鍋飯」。但為了做好農村工作,要以實事求是為著眼點,否則什麼事都很難幹成。我做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也一直循著這條路。那時我剛滿20歲,主要心思是讓大家多打一點糧食,有幾個零花錢。我帶領鄉親們打了大口井,在溝川上搞一點水澆地。那裡的地下水不深,打個五六公尺就出水,打大一點,可以提灌。再有,就是修淤地壩和搞梯田。天天晚上打著馬燈夜戰。在冰上幹活,開始鄉親們不敢下,我光著腳站在冰上,把冰鑿掉,然後墊土,後來鄉親們跟著我一起幹。我把村里3個在外面當鐵匠的能人請回來,辦了個鐵業社,打鐵就有收入啊,搞一點錢才能辦事。4、在貧窮的正定,「連個宿舍都沒有,就住在辦公室裡」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工作,那時候生活條件很差。我帶著全套上山下鄉的東西和當兵時穿的衣服,到那兒連個宿舍都沒有,就住在辦公室裡,兩個板凳搭一個床板,鋪蓋也是自己帶的。當年,正定比較貧窮落後。比如,農村「連茅圈」大量存在。「連茅圈」就是廁所和豬圈連在一起,很不衛生。我剛去時,石家莊地區正在集中整治「連茅圈」,所以印象很深。當時,正定是北方地區糧食畝產第一個「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的縣(1960年通過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提出,從1956年到1967年,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以北地區增至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增至500斤,淮河、秦嶺以南地區增至800斤。當時,黃河以北地區糧食畝產達到或超過上述3個目標,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但在極左路線影響下,卻成了一個「高產窮縣」,搞「高征購」,老百姓吃不飽,還要到處找糧吃。我在正定下鄉調研時,經常要過滹沱河,作家梁斌的兩部小說《紅旗譜》《播火記》都寫到過這條河。滹沱河北邊有20個公社,南邊有5個公社,從北邊的公社到南邊的公社,坐車去很遠,要從石家莊繞過去。我都是騎著自行車去,到了滹沱河邊,扛著自行車一步一步蹚過河。到了要去的公社,我就住在他們那兒。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招待所,公社書記把他的辦公室、床鋪讓給我。當年的那種情景,我歷歷在目。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當縣委書記以後,全縣200多個村子我都走遍了。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前排居中),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