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打破治療偏執迷思 配合醫療團隊方針效果佳
▲臺中榮總胸腔內科張基晟醫師。(圖/醫師提供) 大 中 小 過去肺癌病人常有「非標靶不用」的錯誤觀念,因為大部分病人確診時多為晚期,為力求抗癌效果以及治療時保有生活品質,多數人不希望採用傳統化療,認為只有標靶藥物才是最佳的選擇,這種治療先入為主的偏執現象,也讓許多病人對近年興起的「免疫療法」趨之若鶩,但專科醫師提醒,癌細胞形態多變,治療的選擇應針對腫瘤特性而有不同考量,執著特定藥物或療法不見得有實質的療效。臺中榮總胸腔內科張基晟醫師表示,醫師能理解病人與家屬期待獲得較佳治療的心態,因此在擬定治療方針前,都會先進行充分的溝通,說明每個病人癌細胞表現不盡相同,而目前腫瘤特性大約可依癌細胞病理組織學分類、標靶基因有無、甚或PD-L1表現量等等,來做為藥物選擇的參考。「只有最合適你的藥物,而沒有最好的藥物」。張基晟醫師提到,以詢問度最高的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為例,標靶藥物平均治療至10-12個月後,約有一半病人就會有抗藥性。若腫瘤已經無法控制,此時如果仍堅持維持原來使用藥物,恐怕無太多實質療效。而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也已經可用於出現特殊抗藥性基因病人;而近年熱議的免疫療法,其令人驚豔的優勢則為提升病人的T細胞免疫能力,進而可使此被活化T細胞來毒殺癌細胞達成療效,使部分病人能夠長期控制病情的效果。目前數據顯示,約有二成反應率,而可以考慮用PD-L1表現量來斟酌是否使用此類藥物。而免疫療法目前還有許多未完全明瞭的地方,尚待臨床試驗持續研究。其進展也快速變化中,所以在考慮使用前,先與醫師討論。但是現階段以自費使用價格相當昂貴,一般會建議患者治療初期視腫瘤特性,先使用反應率高的健保給付藥物,無須抱持著「新就是好」的心態,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張基晟醫師說明,無論任何肺癌治療組合,新一代化療藥物皆為常見投藥選擇,與單使用標靶藥的患者相比,通常若有接受化療藥物的病人均能獲得更長的生命時間,由此可見化學治療極其重要。而病人往往懼怕傳統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張基晟醫師表示,就不同腫瘤特性,近年以新一代化療藥物作為治療,副作用的控制也比傳統化療更佳,新一代化療藥物能減少掉髮的問題,甚至讓女性病人也更願意接受治療,藥物使用上多為三周回診注射一次,也顛覆了過去傳統化療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刻板印象。張基晟醫師呼籲,肺癌雖然恐怖難纏,但現今肺癌治療藥物多元,加上醫院醫療團隊的縝密判斷,勢必能為病人安排最佳治療方案,因此病人及家屬無須過度擔心藥物的選擇,反而要多補充營養才能有好體力持續抗癌,若民眾想了解更多關於肺癌的資訊,可上「肺癌衛教網」查詢相關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