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有硬塊須小心 可能是唾液腺腫瘤
▲頸部有硬塊須小心,可能是唾液腺腫瘤。 大 中 小 45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右側有頸部腫塊已達十年,但在近來一個月變大,因擔心長了惡性腫瘤前來臺南醫院就醫,經耳鼻喉科朱原興醫師理學檢查發現,右側頷下腺有一硬塊,耳鼻喉部無其他異常,安排電腦斷層,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頷下腺有一陰影,疑似唾液腺腫瘤,建議手術切除,病患住院接受頷下腺切除後恢復良好,病理報告證實為混合瘤。朱原興醫師表示,常見的頸部腫塊原因可分成三類:先天性、發炎性、及腫瘤。先天性的腫塊,例如舌骨囊腫,腮裂囊腫,皮樣囊腫等,先天性腫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會發現,有些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時續發感染之後才腫脹變大被發覺。發炎性的腫塊和自體免疫疾病及微生物的感染有關,常伴隨著發燒、疼痛、紅腫,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頭頸部癌症、淋巴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均可能單純在頸部以無症狀的腫塊表現,治療頸部腫塊需藉由完整的病史詢問及仔細的耳鼻喉部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內視鏡,電腦斷層,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來找到明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若發現有頸部腫塊超過兩週未消失,建議到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朱原興指出,人體的唾液腺有三對分別為腮腺,舌下腺及頷下腺,另外有小的唾液腺體分布在口腔及口咽部,主要功能除了潤濕口腔,消化食物協助味覺外,尚有保持口腔酸鹼度及抵抗微生物的功能。三對唾液腺及其他小的唾液腺均可能產生唾液腺腫瘤,形成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基因。但大多數原因不明,雖然大多數唾液腺腫瘤為良性的腫瘤,但仍有潛在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不可因腫塊長期沒有變化而疏忽延遲治療。朱原興說,混合瘤為唾液腺腫瘤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出現在腮腺及頷下腺,雖然是良性腫瘤,但因為此類型腫瘤常有偽足,若單純只摘除腫瘤本身,會殘留腫瘤細胞在唾液腺上,根據統計這類型的病人有六成會復發,手術時移除腫瘤周圍的正常唾液腺組織可有效降低復發的風險,混合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仍有潛在變為惡性的可能,根據統計,若未手術移除,有一成的混合瘤,在未來可能會轉變為唾液腺癌。朱醫師強調,頭頸部的解剖結構複雜,唾液腺周圍有許多重要的血管及神經,潛在的風險包括顏面神經麻痺、舌下神經麻痺。顏面動脈受損,醫師熟悉相關的解剖構造才能降低併發症發生,在手術器械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術前電腦斷層的定位及顏面神經刺激器的輔助下,亦可減少手術後遺症的可能。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