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一起參與 臺北景觀充滿「設計」

▲民眾參與運動景觀設計工作坊。(圖/都市酵母) 大 中 小 「我們所欣賞的建築,用各種方式展現我們所重視的人生價值。」這是艾倫•狄波頓在《幸福建築》中提到物件與人的關係;城市的每個景觀,也反映出這個時代我們對於街道美學認知與生活的觀點,而住在臺北的人們,又是怎麼看待臺北的每個角落呢?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就找來了設計師和市民一同參與,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讓市民們化身為這座城市的觀察家,從自身的周遭環境開始行動,一起投入這場讓臺北更好的改造運動。街頭有沒有可能變成城市運動角落?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即將到來,在眾人引頸期盼下,「運動」議題早已討論的沸沸揚揚。「運動如果可以跟城市更緊密的結合,當城市中的人越喜愛運動,這個城市就會越年輕、越健康。」參與此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的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認為,除了期待透過世大運為城市帶來實質的建設和心理的建設外,也要透過設計的力量,讓運動也能出現在城市角落。這場以「City Sport」為名的設計工作坊找來了許多關心「運動」議題的市民,他們以台灣大學為基地進行觀察,實際環繞台大一圈後發現,沿路充滿綠蔭的人行道,周邊植栽相當的豐富、充滿多樣的變化,若能與運動為核心號招民眾環繞台大,便可欣賞到這獨一無二的城市綠色風景。為了能讓更多人加入繞行台大的行列,設計師與參與成員不僅先計算出各種運動方式繞行台大一圈的距離、所需的時間及消耗的卡路里,還記錄了沿途的補水點和廁所。緊接著,以台大體育館前的路口廣場導入視覺設計,並設立了City Sport立牌,將參與運動的體驗資訊,如時間、卡路里、補水點、廁所等資訊放入,進一步誘發民眾開發多元的運動生活經驗。原本平凡的路口街角,在設計的巧思下,變成了地標性的色彩景觀,而「跑道」的設計意象更讓人聯想到這裡就是「運動的起跑點」,隨手轉轉看立牌上的轉輪,還能有創意的選擇今天要做什麼運動。
▲跑道視覺意象。(圖/都市酵母)「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關鍵字就是生活。」周育如覺得,坐落在生活角落會與你相遇的,從環境色彩、運動、記憶點……等等,都是最好的設計實驗場,而其中最棒的部份就是和民眾們一起激盪想法,最後產出的「設計」就會非常有趣。她也以計畫中的「單車的日常空間裝置工作坊」為例,參與民眾也是從環境色彩觀察開始,動手實際測量所需要的資訊,一起討論、製作模型,還組成了「單車日常生活出版社」進行一場市民的集體共創活動。「我們最後有了一首『腳踏詩』,騎腳踏車結合了常民文學,真的非常有趣!」
▲「單車的日常」立體裝置設於捷運萬隆及景美站之間,景隆街與羅斯福路六段交叉口的萬隆捷運變電所,依傍在Ubike站點旁。(圖/都市酵母)新的一年到來,周育如期待未來的設計之都計畫,也要能以「城市品牌」進行思考,作為投資、創新和實驗的成份都要在裡面,讓設計師和市民的創意有更多展現的可能性。「就像是荷蘭一樣,把城市建設當做是眾人的事情來看,連高中生都可以參與。」周育如覺得,當民眾從一個旁觀者,成為參與建設的一份子,臺北就會成為一個很迷人的城市。
▲透過運動工作坊共創台大運動路線地圖。(圖/都市酵母)
▲城市運動角落立牌:整合繞台大一圈的運動資訊。(圖/都市酵母)
▲在台大發現城市運動角落,轉轉看,今天做什麼運動!(圖/都市酵母)
▲參與式設計共創生活景觀。(圖/都市酵母)
▲民眾共創『單車的日常』片段詩。(圖/都市酵母)
▲『單車的日常』印象動畫。(圖/都市酵母)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