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藝思》台灣數位藝術 北歐「點擊藝術節」發光 

▲結合數位音樂與互動感應的《練習曲》,今年由藝術家杜易昂(左)、張欣嘉(右)接棒演出。(圖/廣藝基金會提供) 大 中 小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通訊、數位媒介的普及,我們都置身於一個嶄新的數位時代;數位科技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影響了每個層面,藝術自然也不例外。台中國美館曾在2004、2005年舉辦了數位藝術大展、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007年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舉辦了數位藝術展,台北市文化局也從2006年起每年舉辦「台北數位藝術節」,並成立了「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民間的鳳甲美術館、國巨集團,以及廣達電腦創辦人林百里的廣藝基金會也積極投入,掀起一波波數位藝術浪潮。
▲《練習曲》在丹麥「點擊藝術節」演出,贏得現場觀眾讚賞。(圖/廣藝基金會提供)以推廣數位藝術與音樂為主題的「點擊藝術節」(Click Festival),不僅是丹麥、也是北歐指標性數位藝術平台,每年5月均邀請世界各地包括美、法、英等國的優秀數位藝術家展演交流,並吸引大量觀眾前往朝聖。今年廣藝基金會的「QARing指上環視跨域合創計畫」便獲邀在藝術節中壓軸登場,演出《Second Body》、《練習曲》,並舉辦「飛行器工作坊」,贏得不少好評,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大大露臉。藝術節總監Mikael Fock表示,點擊藝術節試著在現代科技中,找回人文思考的可能。藝術展演時間開放到午夜,觀眾除了全天候沉浸在數位音樂、影像、舞蹈的迷幻演出,更可以欣賞來自世界各地最前衛的裝置藝術作品。長期與「點擊藝術節」保持合作關係的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很感謝藝術節長期的資源交流,讓QARing計畫作品在國際上備受肯定。」從《黃翊與庫卡》、《Second Body》到《Solo Date》,QARing計畫透過與國際藝術節及策展人的合作,提供演出平台並激發創作概念,扶植出許多成功的數位表演跨界作品,受到國際藝術節與媒體高度肯定。今年「點擊藝術節」更首度同時邀請三組來自台灣的團隊進行展演,創下該藝術節先例。▲丹麥點擊藝術節觀眾體驗《練習曲》互動裝置。(圖/廣藝基金會提供)將360度的環場投影技術應用在移動中的人體身上,製造獨特身體幻覺的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不僅做為藝術節手冊封面主打節目,兩場演出開演前慕名而來的觀眾早已大排長龍,現場更是座無虛席,演後全場起立鼓掌不斷,為「點擊藝術節」一大亮點。第二個台灣作品則是數位藝術家王新仁創作,結合數位音樂與互動感應的《練習曲》,由新生代藝術家張欣嘉與杜易昂接棒,進一步發展成完整的長篇作品。透過體感裝置,擷取觀眾所錄製的肢體動作與創作樂曲,演出現場架設數具大紅燈籠,強烈的影音展演氣勢,呈現新世代多變流幻的創作風格。而藝術家陳依純、羅禾淋以四軸飛行器為工作坊的教學素材,與當地專業數位藝術工作者交流與學習,透過肢體動作操控飛行器,工作坊參與者分享道:「透過三天的工作坊,不只在技術上,思考邏輯上也有機會做深度的交流。」
▲飛行器工作坊學員與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左一)、藝術家羅禾淋(左二)及陳依純(右一)合影。(圖/廣藝基金會提供)在台灣數位表演藝術與國際藝文平台密切接軌的同時,不得不重視的是,數位藝術在台灣本土發展的困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曾鈺涓便曾撰文指出,「在民間企業的積極耕耘與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數位藝術創作漸受重視,研討會、展演、工作坊、藝術節與競賽一場接一場沸沸揚揚地舉辦著,許多年輕藝術創作者也感受此股潮流,躍躍欲試地投入數位藝術創作的行列中。」台灣數位藝術發展,在迎來一片美好前景的同時,也有更多值得努力耕耘的地方,曾鈺涓認為,「如何讓數位藝術創作能真正成為一種藝術類別,深化論述研究,走入主流的藝術場域,建立屬於台灣的數位藝術史,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