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生「出軌」,男生會被說「戴綠帽」呢?
所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不過,陳羽凡可能無法欣賞這美景,畢竟,頭上戴頂「綠帽子」,哪個男人也受不了。當然,今天不是來八卦明星的私生活的,我們想聊的是,為什麼會把已婚女性的出軌叫給丈夫戴「綠帽子」?顏色信仰和政治象徵現代人穿衣服可以很隨意,顏色隨便選,但是在古代,服裝的顏色往往與他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只能穿該等級所允許的顏色。比如黃色,從唐到明,國家規定只有皇室才可以穿,官員和百姓禁止穿黃。清朝放開了些,但也僅限御前大臣、侍衛等都人才可以穿黃色官服,也就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黃馬褂。
網路配圖國家對顏色的控制源自於古人的顏色信仰,它來源已久。《禮記》有雲,「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後來,這種顏色信仰與五行學說相結合,發展為五色說,也就是青、赤(紅)、黑、白、黃五種顏色,分別對應於木、火、水、金、土五種元素。這種五色五行說最終成為成為五德終始說的基礎。五德終始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所創造的一種大歷史觀,後來成為王朝建構合法性的理論依據。根據這種學說,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王朝也不例外,因此每個王朝都具備五行中的某一個屬性,因為五行相剋,所以導致了歷代王朝的更替。王朝的五行屬性稱之為它的德性,五色與五行相配,因此五色便與五德相結合,顏色於是便與國家政權密切相關,成為國祚的象徵了。歷史上最早用五德終始說建構王朝合法性的是秦帝國,《史記》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秦帝國自認為水德,而水德與黑色相連,因此秦朝以黑色為尊。自秦以後,王朝建立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也就是頒布新曆法,更換儀仗、車馬、服飾的顏色。 綠帽子之「綠」:低賤之色因為五行說的影響,有了五色說,可是世上的顏色並不只有五種,所以便有了正色和間色之分。古人認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基本色,所以稱之為五正色。而綠、紅、碧、紫、騮黃五色是由五正色合成的,所以稱之為五間色。而且,更進一步地,這兩類顏色被劃分為貴、賤兩層,正色為尊為正統,間色為卑為非正統。這在《詩經》中就有反所映,《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為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為其亡。」
網路配圖古代的衣服分衣和裳,上面所穿的叫衣,下面所穿的叫裳。一般而言,上衣穿正色,下衣穿間色。而在這首《綠衣》中,主人翁卻上衣穿綠色–這是間色,下裳穿黃色–這是正色,明顯不符合穿衣禮儀,所以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庄姜的傷感之作,感慨自己正妻的身份被小妾所顛覆。可見,綠色作為間色的一種,從先秦以來就是低賤之色,不被世人所認可。當然我們也要說明一點,正色、間色的貴賤之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紫色,它也是間色,但因為紫色染料非常難得,所以早在春秋時期,就由於稀缺性成為權貴的象徵,最著名的就是齊桓公好紫衣的故事。而且,由於諸侯好紫,以致於在祭祀這樣的重大場合,大家都穿紫色,而不是象徵國家正統的赤色,孔子認為這是禮崩樂壞的表現,所以才說「惡紫,恐其亂朱也」。紫色的尊貴地位後世一直持續,到了隋唐,品色服制度正式建立,官職的大小與顏色相對應。唐高宗李治規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並金帶。」三品以上才能穿紫色,五品以上才能穿紅色,於是後來形容人發跡便有了大紅大紫的說法。 於此相對,青色本來是一種正色,後來卻墮落成了比綠色更低的顏色。有人說是因為唐代為土德,五行中木克土,而青色是木德的顏色,所以唐代特意貶低青色。同樣是唐朝的品色服制度,青色是最低級官員的標配,「六品深綠,七品淺綠,並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石帶。」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家都很熟悉,裡面有兩句詩,「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由白居易所穿的「青衫」可知,他此時是一個八九品的官員,而白居易這一年已經四十五歲了,年近半百但卻仍是一個最低級的官員,所以不由得他不觸景生情、以淚沾巾了。元代的倡優、娼妓家人所戴之青巾綠色、青色雖然在顏色等級上較低,表明較低的社會等級,但宋以前並不含有特別的恥辱意味,直到元代,情況才發生了巨大變化。
網路配圖元朝建立后,國家明文規定,倡優、娼妓家男子必戴青巾,以作這類卑賤人家的標誌。《元典章·禮部服色》記載:「至元(忽必烈年號)五年,准中書省札,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巾。」《元史·順帝紀》:「禁倡優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倡優和娼妓起初並不相同,前者指從事歌舞戲曲表演的藝人,類似於現在的文工團,後者指的是從事色情服務的人。但是一來,藝人和妓女在元代都屬於賤民階層,都被人看不起。二來,倡優之中部分藝人被當做官妓,常常提供性服務,與一般的娼妓沒有區別。所以逐漸地,倡優和娼妓界限混淆,這種情形一直到民國都沒有變化,常常把戲子和婊子同稱。所以,倡優中的男藝人和娼妓家的男子親屬被同等對待,都要求頭裹青巾以表明身份。明初繼承元朝的制度,對倡優、娼妓的服裝顏色也有規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朱元璋年號)三年規定:「教坊司樂藝青卐形頂巾,系紅線褡褥。……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清稗類鈔》記載:「金奇中嘗藏明秦淮舊院教坊規條碑拓本。其文日:『入教坊者准為官伎,另報丁口賦稅。及報明脫籍過三代者,准其捐考。官妓之夫,綠巾綠帶,著豬皮靴,出行路側。至路心被撻勿論。老病不準乘輿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 青巾、綠頭巾與綠帽子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元代規定的是青巾,明朝卻變成了綠巾,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青色、綠色本來有正色、間色之分,但隨著統治者對青色的厭惡,以及青色、綠色的相近,所以綠色、青色逐漸被混淆,青巾、綠巾也跟著混為一談。因此,元初的趙孟頫在點評戲曲曲譜時就曾說道,「院本中有倡夫之詞,名曰『綠巾詞』」。
網路配圖隨著國家法律的規定,綠頭巾成為倡優和娼妓的行業標配,男子裹綠頭巾,要麼家裡有人是娼妓,要麼自己是從事音樂或戲曲的,無論哪一種都很低賤。前一種自不用說了,當身份是后一種時,妻子也常常免不了被人玩弄。這是因為身份低賤,倡優的妻子大多是同行,即便不是,也常常會淪為歌伎,而女藝人的身份就註定了她們會經常被人玩弄(這種情況現在也很常見)。這對男倡優而言,當然是巨大的羞辱。所以,明代以後,便有人把妻子有姦情稱之為給丈夫戴「綠頭巾」,成了一種挖苦、嘲諷的俗語。清朝入關以後,一般人不再裹頭巾,改成了戴瓜皮帽子,這大概是由於男子的髮型改成了辮子的緣故。雖然頭巾沒有了,但類似的行為沒有斷絕,所以人們又從「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一詞,藉以表達同樣的含義。轉自 趣歷史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