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為何盛產熬夜族 79%受訪者表示在23點後入睡

高校為何盛產熬夜族?79%受訪者表示在23點後入睡。 大 中 小 凌晨2點,戴著三層防塵口罩的邵思齊繼續研磨著土壤和植物材料。粉塵讓他有點睜不開眼。他在心裡盤算著:實驗室4天後關門,今天要磨好土,粉好樣,明天浸泡過濾,然後預約上機。根據青年公社報導,邵思齊是四川一所高校2013級本科生,兩年前主動要求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參與科研。在去年9月,他相繼收到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推免錄取通知書。在他看來,科研之路並不輕鬆,甚至『有些艱苦』,熬夜更是家常便飯。『晚上12點,我把第五次預實驗的結果發給導師,他依然「秒回」我。』邵思齊笑著說,『雖然他第六次「粉碎」了我的「玻璃心」。』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於13日面向全國20701名大學生發起投票,資料顯示,23點之前就寢的受訪者佔21%,23點到零點之間就寢的佔52%,22%的受訪者表示在零點到凌晨2點間就寢。在受訪者中,認為就寢時間在23點之後即為熬夜的佔35%,選擇零點之後的佔53%,選擇凌晨2點以後的佔12%。大學生熬夜理由特別多邵思齊坦言,科研之路上,自己不敢說勤奮,很多學生的努力程度遠在他之上。他提到同實驗室的師兄,整個寒假都『泡』在實驗室裡。為了拿到『最好最嚴謹』的實驗資料,二十五六個小時的實驗過程師兄都會即時監控。『整個實驗過程期間是沒有覺睡的,回去補睡,然後再利用隨後的兩三天讀論文和資料,對比實驗資料找問題。』他解釋,『這兩三天也是「緩衝」,為下一個實驗過程做身體和知識的準備。』天津一所高校2014級本科生陳倩倩在上一個寒假和同學參加了『2017全美數學建模大賽』,比賽一共4天,他們在飯店裡『關』了4天,也熬了4天的夜。『前3天都是凌晨2點多睡的,最後一天我一直熬到早上6點。』在隊伍中,陳倩倩負責翻譯,她需要把團隊的成果—兩萬字論文翻譯成英語。她清晰記得,結束前一晚,22頁的論文她還有將近8頁的內容沒來得及翻譯。論文裡的專業術語多,部分中文詞語很難找到準確的英文與之對應。有時為了一個詞,她需要翻看數本專業辭典來權衡判斷使用哪個更為準確。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她『抱著一堆咖啡一堆茶猛喝』,最後站起來心悸頭暈噁心。第二天早晨6點,陳倩倩終於完成了翻譯,還沒來得及回味這份成就感便匆匆忙忙出發去趕回家的火車了。10個多小時的車程後,她終於到家,多日的勞累讓她直言自己『感覺身體被掏空』。『我其實很討厭熬夜,每天睡得都很早』, 陳倩倩每當回想起那次熬夜的經歷都心有餘悸,『但是那幾天因為做不完不得不熬夜。』與陳倩倩不同,浙江一所高校的戴晴視熬夜為『家常便飯』。她是一家社團的第一學生負責人,同時活躍在校園裡不同的舞台和杯賽中。在她看來,零點之後睡覺很正常,忙的時候就在社團辦公室通宵。戴晴所在的學校實行夜晚熄燈斷網制度,但她覺得這沒有阻止周圍人熬夜。『我屬於「做正事」吧,室友也睡得不早。』陳倩倩表示,自己寢室的同學基本會在臨近熄燈的時候去洗漱,關燈後爬上床,『滑滑手機,或者用平板電腦看緩存的影片。』邵思齊也提到,自己的學校也有夜間斷電的制度。他通常會在實驗室待到近凌晨再回寢室。他笑稱室友們是『鬼馬』少年,和大多數大學男生一樣喜歡打遊戲。『有時候關了電腦就玩手機遊戲,一次凌晨4點我看到對床室友的手機還亮著。』邵思齊說。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您熬夜的原因』問題中,7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玩手機』,35.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習慣,晚睡強迫症』, 2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學習』。選擇『失眠』的佔30.65%,選擇『工作』和『游戲』的分別佔14%和15%。『作』(zuō)出來的『晚睡拖延症』張克的『熬夜史』在朋友圈中已經出了名。許久未見的好友和他打招呼,第一句便是,『最近還熬夜畫圖嗎?』張克是一所知名高校建築學院2015級的研究生。在朋友眼中,他的大學過得非常辛苦,有畫不完的圖紙,『不是在熬夜,就是在去熬夜的路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