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達氏鱘 現身長江邊[附圖]


被發現擱淺的野生達氏鱘
四川宜賓城區鹽坪壩附近的長江邊上,一條重3公斤的「怪魚」被江水沖到沙灘上,經專家辨認該魚竟是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達氏鱘。


經過緊急救治,當日傍晚,有關部門將其放歸長江

據華西都市報消息,該魚形狀怪異,引來不少人圍觀,一名宜賓某公司員工正巧路過,一看「怪魚」,發現與他在電視上見過的中華鱘非常相似,急忙打電話向該市漁政管理部門報告。

當日下午,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對該魚作進一步鑑定後,確認為長江中多年未出現的野生達氏鱘。
經丈量,它身長77公分,體重3.1公斤。

據分析,該魚的年齡應在3歲左右,估計是當時其正在江邊覓食,被經過的輪船捲起的大浪沖上了沙灘而擱淺。

專家介紹達氏鱘又名長江鱘,是中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已有1.5億年的歷史,最重可達40公斤左右,體長最長可達1.5公尺。

由於達氏鱘目前已非常稀少,屬瀕危稀有野生動物,此次在長江宜賓段出現,對研究達氏鱘在長江上的生存和發展等,具有重大的意義。達氏鱘和大熊貓一樣,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這種魚的樣子倒是還蠻奇特的...真好像是越奇特、越詭異的魚也就絕種的越快 :emo 032:

參考資料:搜狐新聞網 2007-10-22 當日新聞
=============================================================

補充回應:找到一堆新聞圖片都是黑白 = =...
那我補充另一個 也是 發現 達氏鱘 的照片(是在四川屏山縣發現的
)↓↓


漁民釣到的達氏鱘


政府人員和漁民將其放歸金沙江

資料來源:中廣新聞網 2007-07-06 當日新聞

========【補充:達氏鱘的相關補充資料】==========


達氏鱘
◎俗稱:沙臘子、小臘子、鱘魚、 鰉魚 。
英文名: River sturgeon , Dabry’s sturgeon 。 英文名: River sturgeon , Dabry’s sturgeon 。
◎分類:屬鱘形目,鱘科,鱘屬。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外形特徵:體長呈梭形。 頭呈楔形,背面粗糙。頭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較短,前端尖細。 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口下位,橫裂,唇具小乳突。 吻腹面具须2对。吻腹面具須2對。眼小(較中華鱘相對為大)。鼻孔、鰓孔均大。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左右鰓孔分離。。體被5行骨板狀硬鱗,鱗間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但成魚體長較短,體重較輕。鰓耙呈三角形薄片狀,33-54枚。體背及側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鰭青灰色,邊緣白色。
◎生活環境: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 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动,在長江的湖北 長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較習見,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於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沱中。
◎生長繁殖:生長速度較快。 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生殖群體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產卵季节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產卵季節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性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產卵,卵為沈性和粘著性。卵黏著在產卵場的石礫灘底發育。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為主,也食水生植物、 藻類和腐植質等。幼魚以水生寡毛類、 蜻蜓幼蟲、 雙翅目幼蟲、搖蚊幼蟲和小魚等為食;較大幼魚和成魚以腐植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產卵期一般停食。
◎分佈範圍:分佈於中國的長江乾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
◎種群現狀:產於長江上游的大型經濟魚類,天然產量不大,而在產區的漁業中尚佔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來,數量大減,處於瀕危狀態。目前已受到長江上游各省的重視,與中華鱘同樣受到有效保護。


資料來源:世界魚類的分類系統、百度知道

[ 本帖最後由 小祥仔 於 2008-5-14 13:49 編輯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