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大陸糧票大王 收藏六萬多張糧票價值百萬

圖為5月6日蔣俊在收藏市場淘到的寶貝。 大 中 小 5月6日上午9點剛過,文殊坊收藏市場內某茶館門口,四川省收藏家協會糧票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川糧會』)會長蔣俊早早就把茶泡上了。『這是我剛才在市場收來的。』他掏出幾本泛黃的小冊子攤在桌上。根據台灣網報導,今年是蔣俊收藏糧票的第42個年頭,從1974年至今,他幾乎每天都與糧票為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63000多張的龐大收藏量,讓不少票友都稱他為『糧票大王』。時代的記憶:從『計劃經濟』到『敞開肚皮』『新中國的糧票比我大1歲,我是1956年出生的,糧票是1955年開始使用的。』蔣俊說,『你看我們現在喝的茶,擱在計劃經濟時期,沒有票是喝不上的。』他端起桌上的茶杯示意,80、90後對『票證時代』的理解大都一片模糊,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知道,糧票意味著能吃上飯。糧票的『權威』一直延續到1990年前後,『再往後就有人拿錢買東西了。』蔣俊說,收藏界公認的糧票歷史為38年,1993年10月,西藏作為最後一個停止使用糧票的省份,標誌著票證時代的結束。1993年以後,人們開始敞開肚皮吃飯,再也不用受糧票的限制。圖為罕見錯票,票面的1666年實際是1966年。『我最早開始注意到糧票,還是在部隊時。』蔣俊說。1974年,18歲的他應徵入伍,由於字寫得好,3個月新兵訓練結束,領導讓他做了通訊員。『我們部隊在格爾木,我的任務中有一項是去外地接兵送兵。』蔣俊說,由於部隊用的是全國糧票,每次從外地回來,口袋裡必然會多出不少各地的地方糧票。『全國糧票兌換地方糧票容易,地方糧票要想兌換全國糧票,比如說在山東,就要經過寫申請、開證明……等一系列手續。』不僅繁瑣,部隊遠在青海,證明更是不好開。『所以一般剩的糧票都會換成乾糧帶走,實在只有一兩、二兩也就算了。』就是這一兩二兩的零碎小票,到年底時一看,竟有滿滿一抽屜。圖為煙票。票面的花花綠綠,加上各地標誌性建築、風景,蔣俊每看一張都沉迷其中。從家鄉重慶到青海省格爾木,異鄉高原單調的生活因為有糧票的陪伴顯得有滋有味。1979年12月,蔣俊從部隊轉業後被分配到湖北江漢油田管理局,收藏多年的糧票也被他一併帶到了江漢。蔣俊說,他收藏糧票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以交換為主。1982年,江漢油田發布了石油系統第一套糧票,1991年10月,江漢油田宣布停用糧票時,單位食堂的糧票成捆擱置,『我就以低價買下搬回家去。』蔣俊把買來的糧票寄給外地票友,外地票友再寄回各地糧票,他收藏的糧票數量開始大幅上升。圖為『洋』糧票。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