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及教育目標(3—6歲)

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及教育目標(3—6歲)  健康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目標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健康的身體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中,其機體組織比較柔嫩,發育不夠成熟,機能不夠完善,機體易受損傷、易感染各種疾病。幼兒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占優勢,興奮易擴散,抑制過程較弱,神經細胞較脆弱、易疲勞,大腦對氧的需要量相對較大。 幼兒肌肉的力量較弱、耐力較差,動作不夠平穩、準確、靈敏和協調。幼兒的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和旺盛,並存在較明顯的個體差異。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2科學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認識能力。目標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歡觀察,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係,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並相互交流;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主要通過對物體的看、聽、摸、聞、嘗等操作活動進行,它與「玩兒」往往是同一過程,其活動的目的性、順序性、細緻性、有意性均較差。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3歲-5歲幼兒往往只能直接、簡單、表面化地認識事物,他們通過對事物的大量感知積累經驗,這些經驗是幼兒今後進一步理解周圍事物及相互關係的基礎。5歲-6歲幼兒在感知大量單個事物的基礎上,逐漸能夠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且語言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幼兒對數的感知是從對量的感知開始的。3歲左右的幼兒能準確感知物體的大小、長短等量方面的特徵,然後學會按量排序,5歲-6歲的幼兒開始理解量的相對性。 3歲左右的幼兒能籠統感知元素較少的集合,但多數幼兒還不能手口一致地點數。4歲左右的幼兒能手口一致地點數至4,並說出總數。5歲左右的幼兒能正確點數至10,並說出總數。部分5歲半至6歲的幼兒能理解10以內的數守恆。科學教育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3社會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目標喜歡參加遊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樂於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2歲-3歲幼兒開始具有最初步的對社會規則、行為規範的認識,能作最直接、簡單的道德判斷;喜歡與人交往,特別是開始喜歡與同伴交往,對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觸者都能形成親近的情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能區分「你」、「我」、「他」,但不會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同時,他們的情感 、行為的衝動性強,自制力差,往往不能與人友好、合作,常發生糾紛,需依靠成人的指導以協調交往。 4歲-5歲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明顯提高,懂得更多的社會規則、行為規範;具有初步的道德感;對主要接觸者有進一步的親近情感,能關心他人的情感 ,出現最初步的關心、同情反應,友好、助人、合作行為明顯增多,在自我意識方面,他們開始能體驗到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情緒情感和行為反應,能依賴外在成人的要求調控自己的行為,自制力開始發展。在良好的環境、教育影響下,5歲-6歲幼兒能較好地建立起社會規則與自己行為的聯繫,建立自身行為與他人反應的關係,發展起行為的內在調控系統,並且在與同伴交往中實踐、練習著各種積極的交往方式,運用、掌握著為社會和他人所許可的社會行為,發展著社會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同時,他們能進一步意識到並開始理解他人有不同於自己的情感、需要,重視成人、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被同伴群體接納,並開始自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步實現的。由於每個幼兒和所處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 他們社會性的發展既受年齡因素影響,又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他們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集體的關係,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因此,它對幼兒的一生都有影響。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