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的挫忍力,孩子未來更有競爭力
提升孩子的挫忍力,孩子未來更有競爭力 做父母的都擔心孩子在成長中遭受挫敗,然而,接受挫折並從挫折中學習卻是孩子必須必備的能力之一。有研究發現,挫忍力好的孩子未來會更為成功。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呢?
教孩子認識挫折情緒培養孩子處理挫折的能力,要從幫助孩子認識挫折的情緒開始。 事情不如預期時的情境與感受,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也有不同的表現。 學齡前的兒童,往往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挫敗情緒,搭不好積木、穿不上鞋子,畫不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扔東西,有的孩子會拒絕再次嘗試。父母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替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協助孩子完成失敗的事情,如,跟孩子說:「沒有搭好難過了,我們一起來搭好不好?」學齡期的兒童已能了解較為複雜的情緒感受,父母可以主動表達出孩子的挫折情緒,例如跟孩子說:「這次比賽的結果,不像你預期的那樣,你覺得很挫折」,讓孩子了解原來這種難過的感受叫做「挫折」,並且讓孩子知道所有的人在面對類似的挫折情境都會有同樣的感受。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待孩子的情緒緩和之後,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思考其他的解決之道。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另一個影響孩子挫折忍受的重要能力,所謂延遲滿足,是指能犧牲眼前的誘惑,以獲取未來更大、更好的目標,例如:為了有好的成績,考試前忍耐不看愛看的卡通。一般來說,0~5歲間的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都較差,往往沒有辦法忍受眼前的誘惑,到6歲以後才逐漸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6~8歲的孩子會運用轉移注意力的策略來控制慾望,例如把眼睛遮起來,或把糖果遮起來。到了10~12歲左右,兒童可以運用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來控制自己的慾望,例如告訴自己「我才不愛吃那種糖果呢」。不過,研究發現父母是可以促進兒童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只要透過教導孩子轉移注意力的策略,或是讓孩子了解現在的行為與未來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以及當孩子表現出有耐心的行為時給予稱讚和鼓勵,這些作法都可以促進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此外,研究也發現,在學前階段有高延遲滿足能力的幼兒,成長到了青少年階段,他們在課業、人際、自信和因應壓力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因此,父母不妨多多運用好的行為策略,幫助孩子能夠及早培養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升解決問題的動機父母對孩子失敗時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心理學家發現,有些兒童在遭遇挫折時會有不同的歸因方式:有一類的孩子認為失敗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並且會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表現上;另一類的孩子則會把失敗歸因為外在因素(例如題目出得不好),或是自己努力不夠,並且會把重心放在如何改進上,試著找出其它的解決問題之道。第一類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放棄,失敗時會覺得沮喪,並且比較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反之,第二類的孩子較願意嘗試,失敗時會相信自己再努力就可以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研究發現在五、六歲的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差異,而這種挫折反應主要是與父母、師長給孩子的回饋方式有密切關連。當父母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努力,但在失敗時卻批評孩子的能力,或是過度注重孩子的表現,很容易就養成第一類型的孩子,也就是在失敗時較容易產生沮喪、放棄的孩子。研究也發現這樣的特質將會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因此,要培養不怕挫折的孩子,父母應在孩子成功時稱讚孩子的能力,而在孩子失敗時鼓勵孩子再努力,並且把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達到學習目標,而非成績表現得好不好上面。如果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增加孩子接受挑戰的自信,相信孩子未來能成為更具競爭力的成功者。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