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辜琮瑜/誰來當生命教育代言人

▲一個缽的聲音如同一個存在,一旦這個存在開始發出這樣的力量,便宛如音波的漣漪般,層層迭迭地不斷傳送而出,從周遭而至於無遠弗屆的空間中。(圖/辜琮瑜提供) 大 中 小 年前到許久未見的學生家小敘,聽聽她來去印度的所感所聞。因她在印度問起,人在聖地,可需帶回什麼禮物?我回應她要帶回的那個禮,令她搔頭不知如何是好。「佛陀坐的那棵菩提樹。」原意是無需備禮。未料之後訊息傳來相片一幀,是學生與我高中學長的合影。印度雖不遠,但她居然能在那兒與我數十年未見的老友相遇,也算奇妙。一見面敘過這段奇遇,「因緣不可思議」便成了當日的主題。之後學生談起她之前學的音療,用音叉震動,以調節身心。音療老師的概念是︰「花蓮地震,台北有感。」因此當輕敲音叉而發出震動的音波,只要在人身旁置放,那音波便能傳導到人的身上,當然身心是一體的,心也能跟著受到音波的震盪,而產生某種沉靜甚至治療的作用。試了幾款對身體七個不同脈輪的音叉後,感受到的是一種身、心、境的內在連結。尤其是其中代表太陽的音叉,敲過後,身體竟也緩緩暖和了起來。我想起近日上生命教育研究的課程中,正好提及全人教育的精神,是從三個面向共同開展的內涵,一是存在個體,一是聯結,一是整全。於是我在課堂上忍不住以「全聯先生」戲稱這三個脈絡。「先生」,是一種存在模式,透過「關係」而給出名稱,包括了性別、身分等角色。「全」是整全,因為我們與所有身、心、環境、社會、文化、脈絡,構築了存在的多種樣貌。生命無法獨存,所有的內在、外在,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也彼此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而這種相互成為彼此的關係,則是經由「聯」而產生,這也就是「花蓮地震,台北有感」的狀態了。我們身處在此時此地,卻又不只自身在此時此地。從關係上,從精神上,甚至從打開手機,啟動網路和各種APP,就和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與自己起的一念相應人事物,瞬間的連結起來。這也是佛教講「因緣」最貼切的描述了。遠方朋友一個訊息,無論用什麼工具,乃至心心相應,都能在我們的此時此刻產生作用。這也如同「蝴蝶效應」的概念,只要一個條件改變,世界就會跟著產生微妙的連動與變化。此所以存在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在回顧生命,思及垂危之際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時,因深刻感受「漣漪」的作用,而緩解自身可能因死亡而斷滅所有在世一切的恐懼。因為「漣漪」就是這種震動而不斷傳遞的連結系統。他在《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一書中提到,死亡或許是生命在某一個時刻的停止,但曾有的一切,包括知識上的洞見,生命經驗之種種,只要經由一個又一個如漣漪的連結傳遞出去,此生便已不枉。所以生命教育是這樣開展的,每一個「存在」都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無論是何種特長、角色、性格,都是獨特而美好的存在。
因為我們也與整全的世間共存,照顧好自己,便能透過連結的脈絡,如漣漪般傳遞愛與關懷,相互支持、陪伴,創造出彼此深心相遇的世界。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