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 能喚回曾經的詩意生活嗎?

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 大 中 小 黃河中下游地區12月7日0時41分進入了『大雪』節氣。『大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根據科技日報報導,『大雪』節氣一周前的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大陸申報的『二十四節氣——透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大陸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世代相傳,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也是華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諧自然哲學觀的重要體現,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經如此『詩意地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獨有的宇宙觀 蘊含數千年智慧『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大陸人從小就會背誦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大陸人透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來,二十四節氣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曆』,也是傳統曆法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民俗學家劉魁立認為,過去常說大陸的曆法是陰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即是陽曆的部分。『《夏小正》一書是大陸最早記錄節氣以及物候變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和觀察,是後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古人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每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應,氣候的實質是地球與太陽的相互運動,以及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物候與氣象的有機組合。』大陸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說。南京農業大學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嚴火其認為,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總結的雨熱氣候規律,起源於黃河流域,反映了獨特的氣候特點,幾千年來一直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農業生產。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也深深影響著東亞國家。南韓、日本有很多與大陸相似的習俗。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