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漢字故事:「回字四樣寫法」 與「齡官劃薔」

《康熙字典》中「回」字第四種寫法。 大 中 小 『回字有四樣寫法』,是魯迅先生描畫孔乙己迂腐形象的神來之筆。記得當年初中語文課本上,在《孔乙己》課文下面有一條注釋,大意是說,回字只有三種寫法,即:回、囘、囬,第四種是沒有的,說明孔乙己醉心於鑽研無用的知識,自以為博學,其實是錯誤的。根據頭條網報導,難道『回字有四樣寫法』是『小說家言』?對此很多人進行了探究,試圖找出回字的第四種寫法,沒想到結果卻出乎意料地豐富,竟找到好幾種寫法來,諸如迴、廻、廽、逥、佪等。難道魯迅先生替回字專家孔乙己少算了?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曾親聆太炎先生講授《說文解字》,他豈會在如此『小學』的問題上忽悠讀者?仔細想來,孔乙己問的是茴香豆的『茴』字寫法,然後由草字頭底下的『回』引發出『回字四樣寫法』來,故上述例字均非答案。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次我偶然在《康熙字典》『醜集備考』的『囗(wéi)部』中,發現了『回』字的第四種寫法,為『囗』內一個『目』。並注明:『《篇海》同回。』《篇海》是古代字書中收字最多的字典,由金人王太等編纂,共收字62236個,比《康熙字典》還多出15201個。因此,回字的第四種寫法見諸《篇海》就不足為奇了。下面就應該是孔乙己所說的『回字四樣寫法』了:(見圖二)
圖二,回字四樣寫法。至於這四個回字之間的關係,我略作一區分:『回』為正字,《說文解字》釋為:『回,轉也。從囗,中像回轉形。』並稱:『囘,古文。』另外,《康熙字典》『回』下注曰:『俗作囬。』即『囬』為『回』的俗字。同樣,回字的第四種寫法也是俗字。我們再看『回』的字形演變:(見圖三)由字形演變可以看出,甲骨文『回』在螺旋形圖案上加一短橫作指事符號,表示循環反覆、周而復始;金文省去上面的指事符號,強化了螺旋循環的形象;籀文基本上承續金文字形,但增加了螺旋的層次。以上是古文『囘』的由來。小篆則將螺旋形改寫成內外兩個同心圓,這就是正字『回』。至於其他兩個俗字,均為『回』的變體。
圖三,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