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學術倫理瑕疵零容忍 學者:會越來越嚴謹
▲教育部及科技部今(15)日辦理學術倫理工作坊。(圖/記者吳宛縈攝,20161215) 大 中 小 教育部及科技部今(15)日辦理學術倫理工作坊,邀國外專家分享學術倫理觀念,並邀集各校與學術倫理相關的主管出席,並邀請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ORI)前主管達伯格(John Dahlberg)演講如何善用科技去瞭解學術倫理。先前台大爆發論文造假風波後,校長楊泮池表示未來會將加強研究倫理教育,台大所有研究生入學都需上課才能進入實驗室。教育部、科技部今天舉辦「國際學術倫理工作坊」,邀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ORI)前副主任John Dahlberg(戴爾伯格)分享經驗,演講中他提及早期曾有學者將白老鼠塗黑,宣稱是用黑老鼠的皮膚移植;而現今研究更複雜、專業,甚至還有電腦修圖軟體Photoshop出現等,也增加更多不法行為。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表示,部分學校現在都著手將學術倫理列為上課程及學生的畢業條件,希望能防範學術倫理瑕疵再度發生;但其實仍有許多事情在模糊地帶,因此將其界定清楚是現在學界必要的,她也相信目前學術上的瑕疵,大多是「無心」之過,因此如何防範更是當務之急。中研院院士王惠鈞表示,恰當的學術倫理正當性值得被注意,而犯錯其實是人的天性,但無心的錯誤可以被包容,有時學生會為了畢業及找工作的壓力,而偷懶、造假,但這是不好的習慣,更不能歸咎於時間壓力而造假,因此需要建立適當訓練人才的態度;至於社會上常要求「零容忍」,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但能包容的程度及定義,會越來越嚴謹。中央大學副校長李光華則表示,研究必須誠實,有些醫藥研究,為了利益將效能擴大宣稱,將造成不良影響;但他也認為大部分台灣學者都擁有專業與學倫素養,學術界沒有那麼糟糕,對學界還是保有信心。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