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破3000家 大陸經濟全面進入資本時代

A股上市公司破3000家,大陸經濟全面進入資本時代。 大 中 小 這一刻來了!2016年12月9日,如通股份、易明醫藥、高爭民爆3股在滬深交易所同時掛牌,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從『老八股』到3000股,從『試驗田』到『主戰場』,從無人喝彩到應者雲集,A股市場歷經26年新陳代謝,如今已匯聚產業標桿與國人財富,不僅成為大陸經濟最佳的市場化資源配置總平台,而且在全球資本市場已舉足輕重。根據新華網報導,3000支上市A股,年產值近30萬億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總市值逾52萬億元,這不僅是大陸資本市場的一個跨越,亦是大陸經濟全面進入資本時代的重要標誌。數往知來。站在這個歷史時點上回望來路,大陸A股市場的成長已然呈現三大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獨具時代特色,拂去驚濤駭浪般的牛熊輪轉表象,一條大陸經濟創新轉型的歷史發展脈絡隱然其中。股市『搶跑』與市場經濟1990年12月19日,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的第一槌響起,新大陸的證券市場悄然開啟。當天,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8支。從『老八股』開始,到第一個千股,市場耗時十載;到第二個千股,又走了10年,第三個千股卻只用了6年。26年,3000支上市A股,在大陸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怎樣的非凡歷程?『這26年非常值得回憶和總結。』清華經管學院客座教授、清華控股旗下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如此慨嘆。25年前,作為大陸高校最早開設《證券投資學》的青年教師,潘福祥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院長助理,投身A股市場進行教學實踐,從此,與A股市場結下不解之緣。在潘福祥看來,從時間軸和上市A股數量千位數增長的節點來看,確實與大陸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進程有著鮮明的關聯特徵。『回過頭去看,在整個市場經濟體係從無到有的建立和深化過程中,資本市場在第一個10年處於「搶跑」狀態。』潘福祥說。之所以說是『搶跑』,從理論層面而言,表徵為虛擬經濟的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其宗旨是服務實體經濟。換言之,證券交易須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產權明晰為前提。從歷史實踐看,大機器工業時代對資本產生巨大需求,於是匯聚社會資本的股份制應運而生,股份發行和流通轉讓又呼喚出了配置社會資源的資本市場。上述兩個層面都決定了資本市場應該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的高效率資源配置機制。但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大陸,仍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物價尚未放開,商品市場才剛露苗頭,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也沒有形成,然而大陸資本市場卻在此時呱呱落地,跌跌撞撞搶跑了。現在回頭看,這種先行先試無疑是可貴的創新改革,當時卻爭議很大。在新舊經濟體制的劇烈摩擦和尖銳對抗的夾縫中『早產』的資本市場彼時無人喝彩。『這就決定了在一開始,證券市場就是一個相互妥協和不斷試錯的產物,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所以根本不敢讓大企業上市。』潘福祥回憶。國企在大陸資本市場因此『姍姍來遲』。在上交所『老八股』中,除真空電子作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以『全國第一家成立的大型股份制國企』的身份上市外,其餘均非國資正規軍。比如,飛樂音響的改制主體是為解決職工子弟就業問題而成立的企業勞動服務公司(當時俗稱『三產』);延中實業的改制主體是上海市的一個街道生產小廠……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初期,這類企業的產品和生產資金大都不在計劃內,需自找集資途徑,而尚未市場化的銀行體系無法為它們提供服務,從而決定了這些企業試圖抓住其實自己並不懂的『股份制』,出發點只有一個:向社會融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