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用餐的供給需求是否平衡?盼各界共同關心響應

▲一碗熱騰騰的愛心麵,不僅乘載老闆娘的好手藝,更傳達了台灣社會的良善和美好(圖/校園特派記者陳品樺攝) 大 中 小 近年來,台灣社會逐漸有「待用餐」的概念店家以及推廣的組織興起,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到鄰近的店家取用。在充滿慈善的光環之外,待用餐的供給和需求也是需要社會共同關心和監督,台灣第一家待用店家發起人顏維勳表示,待用餐的理念固然好,但要確保善心人士的捐款確實發揮作用,而非進入不肖業者的口袋中。待用餐,是由義大利待用咖啡的典故延伸而來的概念,其主旨就是由善心人士預付餐錢,讓社會中有需求的民眾,可以享用一頓無償的餐食。顏維勳,顏林蔭是行善麵店的待用麵發起人,五年前,就開始推廣待用麵的機制,希望能藉由待用餐,能讓他接觸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也讓他們至少能有吃一頓飯的權利。顏維勳說:「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人。」因此只要有人提出需要待用麵,不需要任何的證明,人人都能享用這碗愛心麵,「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即使西裝筆挺的人,當下也可能迫切地需要這碗麵。」
▲行善麵店的待用愛心麵白板,記錄著每一筆的愛心(圖/校園特派記者陳品樺攝)經過各界的宣傳和報導,台灣有許多的店家也隨之響應,紛紛推出待用機制。根據統計,全台灣的待用店家有數百間之多,顏維勳提出,鮮少有人去關心,待用餐的供給量和需求量,而這些弱勢人們到底知不知道有這些待用店家的管道,我們更不得而知。顏維勳表示:「我們行善是為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除了重視待用店家的數量之外,對弱勢人們的實質幫助更相對地重要,這是需要政府以及民間團體來共同監督以及關心的,以確保大家的善心能妥善的運用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顏維勳,推動台灣待用店家的重要推手(圖/校園特派記者陳品樺攝)秉持著一顆單純地助人行善的心,顏維勳不僅每年以行遍全台各地相關弱勢團體(例如,育幼院等)為理念環島,也四處奔波只為了付出更多,來幫助這社會上,被忽略的那群人。顏維勳希望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能有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他也特別強調,一定要養成弱勢團體惜福愛物的習慣。因此,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們貼出何地需要救助的資訊時,他會選擇過了風潮之後再去訪視,但有時訪視的結果竟是這些民眾的家中,堆滿用不完的物資以及很多網友的愛心紅包,顏維勳表示,台灣人很有愛心,但缺乏智慧的愛心非但無法幫助這些弱勢人們,反而會助長他們只依賴社會救助的心理,因此,行善者也要有足夠的智慧,否則辜負了一片善心,也誤導了這些弱勢團體,實在得不償失。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