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藝思》磨出老房子的美麗記憶
▲剛開幕的迪化207博物館以磨石子的藝術作為首檔展覽的主題(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5.13) 大 中 小 走在舊城區、老街上,或是在寺廟裡,一不留意可能不會注意到自己正踩在一項瀕臨失傳的建築工藝上──磨石子。磨石子曾經興盛於民國50-70年代,是台灣多數民間建築內一項不可或缺的「手藝」。如今這一「腳下的風景」因為工匠的老去凋零,即將走入歷史,「迪化207博物館」的「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蒐集台灣各地具代表性、獨特性、現代感的磨石子圖案,完整呈現磨石子藝術,同時以藝術家的文創作品,向磨石子「致敬」,也象徵它的生命得以延續、生生不息。
▲迪化207博物館騎樓磨石子地上的蜜蜂圖案。(圖/迪化207博物館提供)老房子改建而成的「迪化207博物館」,從騎樓地板到館內,處處可見磨石子的建築工法。因前身為廣和堂藥鋪,所以騎樓地地上,就可看到一隻蜜蜂圖案,代表著製作中藥丸不可缺少的蜂蜜;走進大門,可以看到磨石子地板上幾個大大的「老山高麗參」字樣與圖案,凸顯出主人的職業與特色。館長華安綺說,這棟建築共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磨石子圖案,最後一個是在主人居住的二樓,以葡萄圖案加上英文字GRAPES,有祈求「多子多孫」的意涵。
▲館內展出從全台各地蒐集來的磨石子圖案。(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5.13)館內一樓的說明牌上,介紹「磨石子」不但是台灣人生活的記憶,這項在日據時期引進台灣的建築工法,由台灣工匠再加以發展出獨特的銅條鑲嵌技術,以及複雜染色構圖;磨石子圖案不但代表了主人的身分、時代的意義,更可一窺當時的美學觀,以及工匠們的幽默感。例如:照相館地上的磨石子圖案,是一台標示著NIKON的相機;鞋店門口的騎樓地板上,有著一雙今日看來仍然很時髦的短靴圖案。
▲商家騎樓地上的磨石子圖案說明了主人的職業。(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5.13)這些現存於台灣各地、美麗的磨石子圖案,除了勾起參觀者的記憶與懷舊情懷,展覽也提供了不少關於磨石子的知識;包括各種大小不一的石材及顏色多樣的染色水泥,以及依石子鋪面可區分為「磨石子」、「洗石子」、「抿石子」等三種工法。展品也包含磨石子施作的材料:碎石、石粉、白水泥、銅條、水泥著色劑等;其中鑲嵌的銅條有一 些制式的造型模子可以套用,製作出最受民眾喜愛的鶴與蝴蝶圖案。
▲頂樓陽台可遠眺淡水河岸,遙想大稻埕當年繁華勝景。(圖/記者周靜芝攝,2017.5.13)迪化207博物館位於南北貨、藥材批發商鋪雲集的迪化街上,館名中的「207」來自於地址是迪化街一段207號。這棟荒廢十幾年的「三角窗」老屋,建於1962年,2009年被列為台北市歷史建築;矗立於街角的三層樓建築,外牆鋪著帶有裝飾風格的彩色瓷磚,在附近眾多兩層樓的仿巴洛克建築中,顯得格外亮眼。登上博物館四樓陽台,可以遠眺淡水河岸,讓人想起早年「一府、二鹿、三艋舺」時期,商賈雲集、貨物集散的繁華勝景。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曾於2003至2015年創辦並贊助由古蹟轉型的「台北故事館」,開啟台灣個人認養古蹟的先例。一向把老房子當老人家來「照顧」的陳國慈,購入之後將它轉化為小巧社區型博物館,已於上月開幕。除了守護代表我們共同記憶的老房子,未來也將透過主題展覽及多樣的藝文活動,訴說在地人文歷史故事,讓造訪大稻埕的遊客可以更了解台灣歷史文化之美。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