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紀錄片記錄一對羌族兄弟的成長
2011年的王光強兄弟。 大 中 小 九年前的今天,下午2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境內的蘿卜寨距離震中僅5公里,遭到嚴重損壞,全貌基本被毀,也因此成為媒體聚焦的中心。根據新華網報導,寨中的羌族兄弟王光強、王光成就這樣進入了央視《見證》欄目導演李太山的鏡頭。九年中,鏡頭記錄下他們在救災帳篷裡的茫然,跟隨他們輾轉來到廣東異地求學,又陪伴他們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汶川地震九周年紀念日之際,根據這份資料製作而成的三集紀錄片《汶川的孩子》今(12)日將在央視十二頻道播出。「這不是一部殘酷的青春片,也不是衝突激烈跌宕的故事片。」李太山說,這是一部大陸版的《少年時代》,記錄的是大陸的變化,講述的是大陸山村孩子的成長煩惱。
「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李太山做這件事,堅持了九年。最初,汶川地震後,他所在的央視《見證》欄目派出十餘個攝制組到災區拍攝系列紀錄片《生者》,他是其中的一員。總導演陳曉卿和梁碧波決定從全國媒體都在聚焦的救援場景之中跳脫出來,去記錄災後人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這十幾個攝制組被戲稱為「國家V隊」,他們到達災區,尋找到適合拍攝的故事,每個攝制組都經歷了很多辛苦,餘震,飛石,缺水少食,交通艱難。當時在七樹坪採訪的姚友霞記得,震後當地沒有一塊能搭帳篷的平地,村民指著豬圈前的一塊地說「就住那吧」。餘震不斷,兩邊的山一直在往下垮,地上的人跟著震波一起一伏。晚上,姚友霞聽見隔壁的小夥子一直在討論「我們跑還是不跑」。吃飯的時候,她多次被人拎著脖子拖出地震棚,晚一分鐘可能就被埋在下面。等一會震停了,大家又跑進去繼續吃飯。這還都是餘震。當地有位老人,老伴在地震中被埋,當時救援隊挖空了山也沒找到人,直到一年後修路才找到屍體。王光強一家所在的村子也是如此,後來統計40多人被埋,許多人至今也沒找到。這些故事後來都被收入18集紀錄片《生者》,內容各有側重。按李太山的說法就是:「有離鄉背土的難舍,有失獨家庭的重生,有中年人遭遇不幸後的難堪,也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
「我想拍下在苦難中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成長」《生者》播出半年後的第一個春節,《見證》又組織團隊集體出發,製作了紀錄片《生者一年間》,繼續關注那些劫後餘生者的生活。這其中也包括汶川孩子的複學,其中有一些孩子因為無法在當地複學,在各方面資助下進行「異地復學」。每個縣對應一個省,茂縣對應的是吉林省,汶川縣對應的是廣東省。從那時起,李太山的鏡頭一直沒離開過王光強、王光成這對兄弟。王光強、王光成當年都是十歲左右,一場地震,房倒屋塌,一家四口安然無恙,所以他們算得上是「幸運者」。為什麼選擇他們?李太山至今也沒想出什麼深刻的意義,「可能是因為兩個孩子長得可愛,孩子們眼中的災難與我們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天然容易淡化悲劇色彩:全村的房子垮了,哇,從來沒有過哦;住帳篷,比住房子好玩多了。我想拍下在苦難中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成長。」如果真有不同,則來自於他們的母親張明秀。被李太山稱為「二姐」的張明秀上學期間成績非常好,但小學還未畢業就被迫輟學,原因很殘酷,「因為家裡11口人,連飯都吃不飽,父親說,「你如果考不上大學,這錢就算白扔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張明秀不想讓孩子重複她當年的悲劇。她的教育方式也與眾不同,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先學羌語,上學再學普通話,王光強兄弟卻是一出生就先學普通話,羌語是後來和小夥伴們玩時才慢慢學會的,普通話說得好,兩兄弟從小就不怵和外人交流。張明秀還時時不忘拿自己激勵他們讀書,「讀不好,你們就和我一樣要一輩子留在山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