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蘋果泥、喝糖水改善寶寶便祕?兒科醫師詳解…
吃蘋果泥、喝糖水改善寶寶便祕?兒科醫師詳解…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孩子2、3天未排便是便祕了嗎?」、「想要讓寶貝排便更順暢,哺乳媽咪多吃優格有幫助嗎?」、「吃蘋果泥、喝葡萄糖水有助解便祕嗎?」,相信上述問題是不少新手爸媽常見的疑問!究竟何謂小兒便祕、Baby的糞便又該呈現什麼狀態才正常?且聽專業兒科醫師怎麼說!
嬰幼兒糞便型態變化多 排便天數非便祕診斷關鍵兒科醫師華一鳴表示,事實上,嬰幼兒的糞便型態、排洩次數在初期變化十分大。一般來說,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會先解胎便,通常顏色偏墨綠色,之後幾天會慢慢轉淡變成金黃或綠黃色。且滿月前嬰兒的排便次數也會較多,特別是喝母奶的孩子,由於初乳含有利便成分,排便往往偏稀、偏水,次數也偏多,甚至可能達1天10次以上。 而這樣的狀態會一直持續至產後1~2月,排便次數才會逐漸減少;就以配方奶的寶寶來說,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是正常。至於某些單純以母乳哺育的孩子,由於營養消化完全、殘渣較少,更可能長達數天,甚至1週~2週才解便1次。 所以,對嬰幼兒而言,單純以觀察排便次數作為其是否便祕的參考並不合適。嬰幼兒有無便祕這樣看!純奶、副食品階段成因大不同那爸媽們到底如何分辨嬰幼兒有無便祕問題呢?華一鳴醫師強調,關鍵在於觀察糞便型態,以及孩子解便時的狀態。若糞便偏硬、形狀如羊大便般成顆粒狀;或是,寶寶排便時有明顯用力的表情、甚至因此哭鬧不休時,照顧者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便祕、如廁困難的症狀。至於導致嬰幼兒便祕的成因,則可分為純奶飲食,以及副食品2大階段來討論:
究竟嬰幼兒除了奶水外,平時還要額外補充水分嗎?純奶階段:若是在此階段發現自身孩子有上述情況,首先需排除是否為器質性疾病,例如肛裂、先天性巨結腸症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這需要醫師的專業協助。若排除以上問題,要注意的就是孩子是否有吃太少(脫水)、配方奶調配方式不正確、對配方奶某些成份過敏或不耐受等問題,建議爸媽注意孩子吃的量是否正常、沖泡配方奶濃度是否正確、選擇酪蛋白比例較低或是以水解蛋白組成的奶粉種類加以替換。 副食品階段:至於滿4個月後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寶寶若有便祕問題,則建議從膳食纖維、水分是否足夠來著手探討。小兒解便祕偏方有效嗎?兒科醫師報你知!除了說明嬰幼兒便祕的成因、鑑別方式外,華一鳴醫師也特別針對坊間流傳的「吃蘋果泥」、「喝葡萄糖水」、「肚子按摩」等常見嬰幼兒解便祕偏方及爸媽們常見的照顧疑問一一解說:Q1/想要讓寶貝排便更順暢,哺乳媽咪多吃優格有幫助嗎?Ans:事實上,優格、益生菌等食物在人體食用後,早已在腸道作用完畢。因此,自然也 Q2/嬰幼兒除奶水外,要額外補充水分嗎?Ans:其實,嬰幼兒的主食母乳、配方奶中已含有相當足夠的水分。因此,只要Baby正常喝奶,除非寶寶因夏天流汗過多,或是已有便秘,否則無額外補充的必要。 直到4個月後孩子開始接觸副食品,當奶量漸漸減少、相對含水量較少的副食品漸漸增加,而寶寶大便的含水量變少時,就可以開始給寶寶補充水分。
蘋果、香蕉泥雖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水分,可由於其當中同時含有特殊的果膠成分,具有強烈的吸水特性。因此,一般臨床多建議其適合有腹瀉困擾的病友,而非便祕患者食用。 Q3/家裡的長輩建議給寶寶喝葡萄糖水,說能幫助預防便祕真的嗎?Ans:華一鳴醫師指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讓大便變軟,在還沒有吃副食品的嬰兒,適量的葡萄糖水確實有幫助軟便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孩子真的面臨便祕時所採取的輔助改善方式之一,而非常規的日常飲食建議,因此不建議照顧者將葡萄糖水作為孩子日常的水分補充來源。Q4/想讓嬰幼兒排便更順暢,適度按摩Baby肚子有效嗎? Ans:根據目前的醫學文獻中,並沒有針對揉按嬰幼兒腹部是否有利促進其排便、加強腸胃蠕動的相關研究。但針對其他年齡層的各種疾病患者,確實有研究指出,適度揉按腹部,確實有利加強其腸胃功能,減少便袐的發生。因此,此方法應屬於民間流傳的民俗療法,理論上是有幫助的,爸媽們亦不妨可將其視為有助增加親子情誼的互動方式斟酌進行。 唯一要注意的是,在為孩子按摩時,切忌使用含有薄荷成分的產品,尤其是未滿2歲的兒童,才不會因此造成幼兒出現痙攣、支氣管收縮、混亂、眼球震顫、複視等薄荷中毒相關的不良反應。Q5/小朋友鬧便祕,又不愛吃蔬菜泥,吃蘋果泥、香蕉泥有效嗎?Ans:蘋果、香蕉泥雖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水分,可由於其當中同時含有特殊的果膠成分,具有強烈的吸水特性。因此,一般臨床多建議其適合有腹瀉困擾的病友,而非便祕患者食用。事實上,想要藉由蔬果泥為孩子補充膳食纖維及水分,發揮促進排便的作用,建議爸媽們不妨選擇水梨、桃子、梅子、黑棗等富含天然山梨糖醇成分的水果,就是有效改善小兒便祕、糞便過硬等問題的不錯選擇。【醫師小叮嚀】:最後,華一鳴醫師也提醒,上述偏方僅能作為爸媽們治療上的輔助參考。建議若家長發現自家寶貝有解便困難、疼痛的問題時,最好還是儘早帶孩子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較有保障。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