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00年14代傳承卻難以為繼的中國古老技藝,讓BBC為之折服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是中國歷史上「打樹花」的最早記錄。打樹花是河北蔚縣暖泉鎮特有的傳統民俗慶典活動,流傳至今已經有500多年。
打樹花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
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BBC還甚至跑來專門拍攝了紀錄片。
打樹花藝人戴着草帽,反穿着羊皮坎肩,手持特質木勺,條絨棉褲的褲腿一側套了一個羊皮褲腿。
把融化了的鐵水從熔爐中緩緩倒出,盛入勺中,奮力一甩灑向牆壁,熾熱的鐵水驟遇堅硬冰冷的磚牆,頓時炸裂開來,火花四濺,形似瀑布,場面極其壯觀絢爛。剛熔化的溫度達1600度的鐵水沷向高牆,
鐵水在空中劃出一道閃光的弧線,撞擊到冰冷的高牆上,瞬間鋼花漫天飛射,接着第二勺、第三勺鐵水飛出,層層飛花如瀑布飛瀉,照亮了夜空,觀眾都屏住了呼吸,直到鋼花全部墜落。
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煙花。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着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
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
打樹花也是智慧之花,不是簡單的把鐵水潑到城牆上而已。打樹花表演之前的準備工作,也是用了心思的。柳樹根做的勺子必須先在水裡浸泡幾天,之後再用慢火把表面烘乾,這樣勺子才不至於被鐵水燒毀,而且勺把兒也不會太熱。
「打樹花」對表演者的臂力,和揮灑技藝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氣,因此「打樹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讓人吃驚的是「打樹花」所用的工具竟然是木勺,即便是鐵勺也會被熔化,極易燃燒的木頭又怎麼能夠承受得住一千三百多度的鐵水呢,原來其中的訣竅在於木勺的材質和製作。
木勺常取材於柳木,質地好,結構也緊密。勺子的形狀用鋸子一次成型。做好的勺子還要用水提前泡三至五天。雖然吸水能力慢,但是吸飽水的木勺在,受熱蒸發的時候也會變慢,用的時候就不會被鐵水熔化了。
進行個簡單的祭拜儀式,就能開爐打樹花了。打樹花是一項非常危險的活動,如果不是經過專業的訓練,還是不要輕易去嘗試。
一場表演下來,薛建國的褲子、脖套上,也都是大大小小的洞;羊皮坎肩上的羊毛,早已被燎了一大片。熔化的鐵水,溫度接近1600℃,被燙傷更是家常便飯。
他就是「打樹花」技藝的第14代傳人——薛建國,已經打了30多年「樹花」。
而在石家莊井陘的,打樹花也不遜於暖泉鎮。
photo by 九天寒冰 滾燙的鐵水與樹枝相互撞擊,崩裂出千姿百態的圖案。
photo by 九天寒冰 這場打樹花,來自石家莊井陘縣核桃園村,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photo by 九天寒冰與其他地方「打樹花」不同的是,核桃園村的「打樹花」是先把鐵水打在樹枝上,通過樹枝的攔擋濺射到四周,猶如鐵樹開花。這樣打出的樹花不僅範圍大,而且五顏六色形狀美觀,猶如天女散花。一樹樹的火花不停地噴射飛濺,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夜幕降臨,打樹花開始了,人群聚集在村南部一個高崗子上,只見幾位年輕的打花者頭戴草帽,手持用水浸濕的木板,用谷糠或鋸末在木板上圍成個圓圈,站在火爐旁,讓舀鐵水的人把鐵水倒在圓圈裡,
photo by 睿sense 然後面向大樹,迅速向上一拋,待鐵水落下時再用木板用力打向空中。頓時夜空中飛花碎玉,群星璀璨,猶如千樹萬樹梨花開,花朵掛滿樹冠;鐵花劃出漂亮的弧線,又如風擺柳絲,婀娜多姿,幻化成楊柳輕揚,美不勝收;鐵花落地瞬間,碎花飛濺,如雨打芭蕉,靈動肆意。
photo by 老克視界 馮驥才曾在一次看完「打樹花」後,深情寫道:「人最高貴的是靈魂,靈魂不僅為人所有,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它的靈魂。」
-END- 授權來源:日本設計小站 ID:japandesign
原文標題:歷經500年14代傳承卻難以為繼的中國古老技藝,讓BBC為之折服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